小编精心整理了高一物理必修一中的知识点。来看看还没来得及整理的学生或想整理的学生吧!
高一物理运动描述相关知识点
一、时间间隔与时间间隔的关系
时间间隔可以显示一个运动的过程,时间只能显示一个运动的时刻。正确理解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间的表达。例如:3s结束,3s,4s开始…都是时间;3s,3s、从第2s到第3s...都是时间间隔。区别:时间表在时间轴上,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
2、距离与位移的关系
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从初始位置到末端位置的向线段表示,这是矢量。距离是运动轨迹的长度和标量。只有当物体进行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距离。一般来说,距离≥位移的大小。
三、速度与速度的关系
四、速度、加速度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五、运动图像的意义和应用
由于图像可以直观地表示物理过程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x常用于运动学-t图像和v-t图像。
1.理解图像的含义:(1)x-图像是描述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v—T图像是描述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理解图像斜率的含义:(1)x-图像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2)v—图像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研究高一必修一匀变速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推理
1.基本公式
只要你知道三个公式中的任何三个物理量,你就可以找到另外两个。使用公式解决问题时注意:x、v、以矢量、正、负号为代表的是方向的差异。解决问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2.常用推论
二、理解和应用运动图像
1.研究运动图像:
(1)从图像中识别物体的运动性质。
(2)能够理解图像截距(即图像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含义。
(3)能够理解图像斜率(即图像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含义。
(4)能够理解图像和坐标轴周围区域的物理意义。
(5)可以说明图像上任何物理意义。
2.x-与v-t图像的比较:如图所示,形状相同的图线在x-代表t图像和v-t图像的不同含义。
三、追及相遇问题
1.追赶和相遇的特点:
追赶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于同一位置。两个物体相遇的临界条件是,当两个物体处于同一位置时,两个物体的速度正好相同。
2.解决追逐和遇到问题的想法:
(1)根据对两个物体运动过程的分析,绘制物体运动示意图。
(2)根据两个物体的运动性质,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注意在方程中反映两个物体的运动时间关系。
(3)通过运动示意图找出两个物体位移之间的相关方程。
(4)联立方程求解。
3.分析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1)掌握一个条件:这是两个物体速度的临界条件。如果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最大、最小,只是赶上或不能赶上;两种关系: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
(2)如果被追赶的物体做均匀的减速运动,注意物体是否在追赶前停止运动。
4.解决追及遇到问题的方法:
(1)数学方法:列出方程,用二次函数求极值。
(2)物理方法:即通过对物理场景和物理过程的分析,一次性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然后列出方程求解。
四、纸带问题
1.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
(1)x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vt,如果纸带上相邻点的间隔相等,则可以判断物体进行匀速直线运动。
(2)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x=aT²,如果在任何两个相邻和相等的时间内,纸带上物体的位移差异相等,则表明物体以均匀的速度直线移动。
2.加速度
(1)逐差法:a=[x6+x5+x4]-(x3+x2+x1)/9T²
(2)v—t图像法:利用均匀变速线性运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瞬间速度的推断,计算出每个点的瞬间速度,建立直角坐标系。(v—t图像),然后进行点连接,找出图线的斜率k=a。
总结高中物理学中的相互作用知识点
一、弹性问题
1、产生弹性:
条件:(1)物体之间是否直接接触。(2)接触处是否有相互挤压或拉伸。
2.判断弹性方向:
弹性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变形方向相反,指向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弹性线总是通过两个物体的接触点,并沿其接触点公共部分的垂直方向。
(1)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撑面指向被压物体(受力物体)。
(2)支撑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撑面指向被支撑物体(受力物体)。
(3)绳子的拉力是绳子对所拉物体的弹性,方向总是沿绳子向绳子收缩(沿绳子偏离受力物体)。
扩展:当物体之间的点面接触时,弹性方向垂直于表面,点线接触时,弹性方向垂直于线,当两个物体的球面接触时,弹性方向沿着两个球心的连接指向受力物体。
3.弹性大小:
(1)弹簧的弹性符合胡克定律:F=kx。k代表弹簧的强度系数,仅与弹簧材料有关,x代表形变量。
(2)弹性的大小与弹性变形的大小有关。在弹性极限内,弹性变形越大,弹性越大。
二、摩擦力问题
1.了解摩擦力的四个“不一定”:
(1)摩擦不一定是阻力。
(2)静摩擦力不一定小于滑动摩擦力。
(3)静摩擦的方向不一定与运动方向一致,但必须沿接触面的切线方向。
(4)摩擦力不一定越小越好,因为摩擦力可以用作阻力或动力。
2.静摩擦力用二力平衡解决,滑动摩擦力用公式F解决=μFn来求解。
3.判断静摩擦力及其方向的存在:
存在判断:假设接触面光滑,取决于物体是否相当运动。如果发生相对运动,说明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趋势,物体之间有静摩擦;如果没有相对运动,就没有静摩擦。方向判断:静摩擦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滑动摩擦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三、物体受力分析
1.物体应力分析方法:
2.应力分析的顺序:先重力,再接触力,最后分析其它外力。
3.应注意应力分析:
(1)分析物体受力时,只分析周围物体对研究对象施加的力。
(2)应力分析时,不要用力或漏力,注意确定每个力的强度对象和强度对象。在力的合成和分解中,不要将实际不存在的强度或强度作为物体的力。
(3)如果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以用假设法进行分析。
(4)物体的受力会随着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必要时会根据所学知识一次性计算确定。
(5)受力分析的外部作用取决于整体,相互作用应隔离。
物理正交分解法在力合成和分解中的应用
1.正交分解时建立坐标轴的原则:
(1)以分解力少、易分解力为原则,坐标轴上应尽可能多地分布力。
(2)所需力一般落在坐标轴上。
必修牛顿运动规律
1、了解牛顿运动定律
1.了解牛顿的主要定律:
(1)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影响时的运动规律。
(2)牛顿的主要定律是惯性定律,它指出所有物体都有惯性,只与质量有关。
(3)肯定力与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4)牛顿首要定律是用理想实验总结出来的独立规律,而不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
(5)当物体的合力为零时,就运动而言,相当于物体的不受力。此时,牛顿的主要定律可以应用。
2.了解牛顿第二定律:
(1)揭示a与F、m的定同时性、同向性、同体性、相对性、独立性,尤其是a与F之间的几种特殊对应关系。
(2)牛顿第二定律进一步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一个物体的运动取决于物体的力和初始状态。
(3)加速度是连接受力和运动的桥梁。无论是受力确定运动还是运动确定受力,都需要加速度。
3.了解牛顿第三定律:
(1)力总是成对出现在同一对物体之间,一个是作用力,另一个是反作用力。
(2)指出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征:“四同”是指大小相等、性质相等、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同时出现、消失、存在的物体;“三不同”是指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应力物体和不同的应力物体。
二、应用牛顿定律常用的技巧和方法
1.理想实验方法。2.控制变量法。3.整体与隔离法。4.图解法。5.正交分解法。6.处理临界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根据条件变化或过程的发展,分析应力和状态的变化,找到临界点或临界条件。
小编:高中物理选择题心得体验
三、牛顿运动定律物理应用解决的典型问题示例
1.力、关系到加速度和速度的知识点:
(1)物体受力的方向决定了加速度的方向,合力与加速度的关系F=ma,只要合力不为零,无论速度有多快,加速度都不为零。
(2)合力与速度没有必然联系,只有速度变化与合力有必然联系。
(3)速度的变化取决于速度方向与合力方向之间的关系。当两个夹角是锐角或相同的方向时,速度会增加,否则速度会减小。
2.关于轻绳、轻杆、轻弹簧的相关知识点:
(1)轻绳:①拉力的方向必须指向绳索收缩的方向。②同一根绳子的拉力大小相等。③认为受力变形极微,视为不可伸长。④弹性可以瞬间变化。
(2)轻杆:①作用力方向不一定沿杆方向。②各地力的大小相等。③轻杆不能伸长或压缩。④轻杆的弹性方式有:拉力和压力。⑤弹性变化所需的时间很短,可以忽略不计。
(3)轻弹簧:①各地弹性大小相等,方向与弹簧变形方向相反。②弹性的大小遵循F=kx的关系。③弹簧的弹性不能突变。
3.关于超重和失重的物理知识点:
(1)物体超重或失重是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或对悬挂物体的拉力大于或小于物体的实际重力。
(2)物体的超重或失重与速度方向和尺寸无关。根据加速方向判断超重或失重:加速方向上,超重;加速方向下,失重。
(3)当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时,与重力相关的所有物体都会消失:①一些与重力有关的仪器,如天平、台秤等,不能使用。②垂直抛掷的物体再也回不到地面了。③当杯口向下时,杯中的水不会流出。
以上是对高一物理必修一中各章节知识点的梳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