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邑是文言文中高频出现的汉字之一。它承载着古代社会制度、地理划分和文化内涵的丰富信息。理解其多义性,对阅读古籍、研究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核心含义、实际用例、词义演变三个维度,完整解析这一汉字的前世今生。
一、邑的核心含义与基本用法
邑在文言中的基础定义可归纳为三类:
1. 人群聚居地:特指无城墙的小型聚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
2. 行政单位:周代基层行政区划(“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
3. 诸侯封地:分封制度下的领地统称(“赐尔介圭,以作尔宝,往近王舅,南土是保”)
典型用例:
- 《诗经》"叔于田,巷无居人"中的"邑"指城邑居民区
-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记载的"京邑"是诸侯封地
- 《史记》"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反映郡县制下的行政规划
二、词义演变的三阶段特征
甲骨文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象形字描绘跪坐人形与区域范围,初义为"人聚居处"。殷墟卜辞常见"大邑商"等用法。
周代礼制时期(前1046-前256年):
- 诸侯都城称"都",卿大夫封地称"邑"
- 出现"十室之邑""千室之邑"等规模分级
- 《周礼》确立"四井为邑"的行政体系
秦汉郡县制时期(前221-220年):
- 商鞅变法后"集小乡邑聚为县"
- 《汉书·地理志》记载全国设邑32处
- 逐步衍生"邑宰""邑丞"等官职名称
三、实际应用中的常见误区
混淆点辨析:
1. 邑≠都:汉代学者郑玄强调"大都小邑"的等级差异
2. 邑≠县:秦代实行"县辖邑"制度(如咸阳辖云阳邑)
3. 邑≠国:诸侯称"国",其下属领地称"邑"
典型误例修正:
- 《论语》"千室之邑"指大型聚落,非行政单位
- 《战国策》"三户之邑"是夸张修辞,非实数
- 唐代文献中的"邑"多指县级以下单位
四、现代汉语的传承与演变
在当代使用场景中:
1. 地名遗存:河南安阳(古称殷邑)、山西闻喜(古称桐邑)
2. 文化符号:书画作品常用"邑人"作为落款
3. 学术研究:考古学界特指"商周邑落遗址"
4. 品牌命名:山东曲阜(古鲁邑)衍生的"阙里宾舍"等企业
小编有话说
▶ 点击关注@古汉语研习社,每日获取文言解析干货
▶ 留言区开放讨论:#你家乡的古邑名是什么# 参与互动赢古籍影印本
▶ 延伸阅读推荐:《两周金文中的邑制研究》(王辉著)
高频问题解答:
Q1:邑和都的具体区别是什么?
A:根据《春秋左传注》,都城有宗庙和城墙,邑则多为无墙聚落。二者规模、功能均有差异。
Q2:现代哪些地名还保留"邑"字?
A:河北省高邑县、山东省莒南县大店镇(古称渠丘邑)、河南省商邑遗址等。
Q3:学习文言文时容易混淆哪些"邑"的用法?
A:需特别注意作动词用的"建邑"(建立城邑),与作量词的"万家之邑"等特殊用法。
Q4:如何判断文献中"邑"的具体指向?
A:需结合文本年代:西周多指封地,战国常表行政单位,汉代后多用于地名。
掌握"邑"的完整语义体系,如同获得打开古籍的密钥。从甲骨卜辞到县志文献,这个汉字见证着中华文明的空间组织形式变迁。建议读者结合具体文献实例,在实践中深化理解。(本文共计1786字,阅读时长约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