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三舍(舍,古代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的初衷是为了避免与对方的冲突,主动退让九十里;常用于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句子一般用作谓语和定语。它最早来自春秋左丘明的《左传·西公23年》。
退出三舍成语从何而来?
《左传·Xi公二十三年》退出三舍、《西公二十八年》“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 楚成王礼遇重耳,问:“如果公子反晋国,为什么不报谷?”重耳对说:“如果以君之灵,就要反晋国,晋楚治兵,遇到中原,就要三舍君。”
退出三舍的故事与谁有关
“撤退三舍”与晋文公重耳有关。晋文公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22位君主。从公元前636年到628年,晋献公的儿子和母亲是狐姬。晋文公文武功出众。他是春秋五霸中的第二位霸主,也是古代五霸之一。他和齐桓公一起被称为“齐桓晋文”。
春秋时节,晋献公听信诽谤,杀死王子沈生,并派人抓住沈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离晋国,在外流忘十多年。
幸运的是,重耳来到了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将来会有很大的成就,所以他以国家团体的礼貌迎接他,像客人一样对待他。有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他们喝酒聊天,气氛非常和谐。
突然,楚王问重耳:如果有一天你回晋国当君,你该怎么报答我?重耳笑着回答:要是你的福气。如果我真的能回国当政,我愿意和贵国友好。
如果有一天晋楚之间发生战争,我会命令军队先撤退三舍。如果你不能原谅我,我会和你战斗。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君,是历史上盛名的晋文公。在他的治理下,晋国变得越来越强大。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军队在战斗中相遇。
为了实现他的,晋文公命令军队撤退90英里,驻扎在城濮。楚军看到晋军撤退,认为对方害怕,立即追逐,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力量,打破楚军,赢得了城濮之战。
回避三舍的启示
1、信守诺言。当晋楚战争涉及国家利益时,晋文公仍然没有忘记他的——回避三舍。与其说时代造就了晋文公的霸权,不如说晋文公的性格造就了他的霸权。回避三舍,让他在与对手作战时站在理性的高度。一个人只有信守诺言才能成功,一个国家只有诚信才能越来越繁荣。
2、知恩图报。在撤退的三舍中,晋文公知道,撤退的不仅仅是三舍的距离,更是军中士气和作战的机会,但他仍然采取了撤退三舍的行动。这一切都源于他的感激之情——楚王在落魄的时候以国王的礼貌对待对方的恩情。如果没有宏大的气魄,怎么能像晋文公一样以无畏的气魄礼让三舍,感谢他的关心呢?懂得感恩,是收获幸福的源泉;懂得感恩,才能成就更高的人生。
有了诚信,人才就有了自己的灵魂。坚持诚信就是坚持世界上最美的品质。一个重视信誉的人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取得辉煌的成就。就像晋文公因为撤退而战胜敌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