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跨文化意识培养渗入高中英语阅读背景知识教学的应用研究
吴萍萍
摘要:阅读既是语言学习的主要目的和手段,也是学生获取文化知识的重要方式。本研究从人文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三个方面分析了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理论基础,并结合定量和定性方式,利用调查问卷、成绩统计对比及个别访谈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笔者进行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对学生英语阅读学习成绩和兴趣的提高、语用意识的增强都有促进作用。因此,笔者建议教师应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并增加自身文化知识的积累,正确处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教学材料的取舍。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文化知识
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将“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列为高中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并指出,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确定(,2003:6)。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我们有必要进行文化意识的研究,形成有效的增强学生文化意识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一、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理论基础
(一)跨文化意识的定义
跨文化意识指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和使用外语时,根据目的语(如:英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陈琳 等,2004)。有的学者把“跨文化意识”称为对影响人们行为和观念的自身文化和其他文化的理解,包括对人类行为的表现和文化模式差异的理解(丁淑华,2008)。本研究定位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跨文化意识渗透主要围绕英语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文化艺术、宗教礼仪等。
(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理论基础
人文精神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思想。人本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应该是意义学习,将人文精神融入英语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对目的语国家背景文化知识的了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具备运用这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包括阅读理解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陈琳 等,2004)。但由于受各种原因的影响,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本研究立足于高中英语阅读背景知识教学,渗透跨文化意识培养,提出在英语教学的阅读背景知识教学方面贯彻文化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理解信息、获取信息,最终能传达信息的能力。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源于格式塔学派的认知主义学习论,他们认为,学习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的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张建伟、陈琦,1996)。高中阶段的英语阅读教学应注重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增进他们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形成对目的语言的背景文化知识的网络,帮助自己快速地理解信息、分析信息以及表达信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自己关于新知识的意义的过程。帮助语言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尤为关键,尤其是对语言的学习(埃瓦尔德·特尔哈特,2000)。本研究强调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构建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体系,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最终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化渗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既要以语言知识的教学为中心,体现英语教学的特点,同时又要兼顾文化知识的传授与文化理解力的培养,还要以学生的英语水平以及理解接受能力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1)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与平时常规阅读背景知识的教学相结合;(2)开展多渠道的课外活动,拓展学生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3)借助试试手段引导学生对提高跨文化意识的重视;(4)利用丰富多彩的阅读专项训练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三)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意义
Lado(1964)指出:我们不了解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文化的模式和原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好语言。正是由于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密切关系,外语教学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文化教学。因此,如果教师在平时的常规教学中不注重西方文化知识的讲解和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就无法教好英语,学生也不可能真正学好并掌握英语,正确分析信息、理解信息,从而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正是基于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课标》提出:(学生)应能体会交际中所使用语言的文化内涵和背景;理解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了解交际中的文化内涵和背景,对异国文化采取尊重和包容的态度(,2003:7,8)。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导入文化教学,对比文化差异,逐渐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真正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国内外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现状
英语教学在经历了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功能/意念法等诸多教学法的检验后,终于回到了语言的源头,即人类社会的文明与文化。Hymes(1972)认为:人们在交际行为的深层存在着潜在的谈话规则和社会文化规范,这是用以构成民族或全体的文化所不可分割的部分。他将语言置于社会文化环境之中,提出了语言的交际属性,从而扭转了语言与文化孤立的纯粹认识系统的教学理念。Brembeck(转引自何爱华,2003)也说过:采取只知其语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傻瓜的超卓办法。
国内部分、学者也开始关注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陈泽诞,2008;吴峰,2009)并取得了部分研究成果:学习者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养,才能成功地理解和掌握语言,从而更有效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加强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项任务。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本研究立足于国内英语阅读教学的特色,从阅读教学背景知识导入这一全新的角度,以高一年级1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一)实验对象
实验对象是高一(5)、(6)两个班级学生,共100人,属于平衡班。其中,高一(5)为对照班,高一(6)为实验班。在实验前后笔者进行了阅读试试的考查;同时,进行实验前后问卷调查;而且随机抽查了20名学生召开座谈会,抽查8名学生进行访谈,以便了解最真实的情况。对实验结果进行质和量的分析:对比两个班级在实验前后阅读试试的成绩和实验前后进行的问卷,采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量化分析。综合两种不同的结果,辅助于访谈与座谈结果进行结论综述。
(二)实验过程
1. 首要阶段:实验初期阶段
在开学初,对高一学生进行“中学生文化学习调查”的问卷调查,保留调查结果。同时,对学生进行阅读试试,选取可以反映学生跨文化知识的部分阅读文段对学生进行试试,保留数据。在实验班中随机抽取20名学生进行座谈(包括成绩好、中、差的学生);在20名学生中,随机抽取8名学生进行个人访谈(包括成绩好、中、差的学生),保留内容。
2. 第二阶段:主要实验实施阶段(中期)
笔者综合分析实验开始阶段的问卷调查、试试、座谈以及个人访谈情况后,了解了实验对象跨文化意识的状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把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与常规英语阅读教学有效结合,如教学前,要求学生对阅读话题进行材料收集,在导入环节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促使学生在自由讨论环节中踊跃发言,并引入阅读教学,最后,引导学生撰写相关的介绍性文章;有规律地开展有关文化知识的活动,深化对知识内涵的理解。如举办英语演讲比赛,促进学生利用多种途径查找材料,邀请外教介绍西方的风俗习惯,开展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手抄报等;开发校本教材,开设校本课程,拓宽文化视野。针对《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选修课系列II(任意选修类),编写课外阅读材料。由学校规范和管理授课时间、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课程评价等方面;此外,每周利用课外辅导材料中的阅读版的内容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相关的文化材料,并进行有规律的试试;撰写阶段的课题研究报告。
3. 第三阶段
在实验结束阶段,再次对实验对象进行同样的问卷调查,与实验初期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学生进行阅读试试,选取可以反映学生跨文化知识的部分阅读文段对学生进行试试,将数据与实验初期类似阅读文段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对同一批的学生进行座谈以及个人访谈,保留内容,与实验初期的座谈以及个人访谈话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4. 第四阶段
利用SPSS16.0软件对问卷结果、试试结果、座谈结果以及访谈结果进行量性与质性分析,完成研究报告以及研究论文。
(三)实验研究的方法及数据采集和分析手段
研究将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学生阅读考试、座谈以及访谈的形式进行数据采集。量性分析包括:“中学生文化学习调查”问卷,答案将采用Likert量表形式;学生分别进行实验前、后阅读试试。收集这两部分的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分析。质性分析则包括书面记录学生座谈以及个人访谈的情况。因考虑到座谈和访谈时学生的情绪以及内容的真实性,让学生畅所欲言,笔者不进行现场录音,只进行认真的书面记录。最后结合量性分析结果得出较科学的成果。
三、研究数据统计
(一)本研究探讨的问题
本课题主要探讨跨文化意识渗透高中英语教学的应用实效研究,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
1. 跨文化意识培养对高中生的英语阅读成绩的影响;
2. 跨文化意识培养对高中生的英语阅读兴趣的影响;
3. 高中生对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感受。
(二)研究成果
1. 本次研究的问卷结果的具体分析
本问卷共包括两部分,问题1—6是有关英语阅读兴趣的调查问卷,问题7调查的是高中生对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感受,调查结果如表3.2.1.1所示。
从表3.2.1.1中的问题1—4可知,对照班学生在实验前后对英语语言国家历史、地理、风俗文化、文学与宗教礼仪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很少或者一点都不了解,没有明显的变化。反观实验班学生在实验前后则表现出了显著的区别。在实验后,更多的学生开始重视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积累,包括在问卷中提及的英语国家历史、地理、风俗文化、文学与宗教礼仪等方面的知识。同时,问题5数据显示:对照班的学生在实验前后态度相近,大部分学生认为掌握英语文化对英语阅读学习帮助不大或者没有帮助,一小部分学生认为有一定帮助或者非常有帮助,还有部分学生甚至表示不知道。经过实验的学生在实验后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实验班的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英语文化对英语阅读非常有帮助或者有一定的帮助。从问题6数据结果得知:对照班的大部分学生在实验前后问卷中表示文化背景知识较少或者未能帮助他们提高对英语阅读的兴趣。然而,实验班学生的前后问卷调查结果出现了显著的区别。大部分学生认同了解文化背景知识可以促使他们提高阅读兴趣。
根据学生对问题7的反映来看,在实验前较多学生选择不太赞成、不赞成或者无所谓的中立态度;但是实验后,更多的学生选择非常赞成或者赞成在英语教学中融入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座谈中,不少学生坦言因为此次研究实验,使他们体会到了了解西方文化知识对英语学习,尤其是英语阅读的重要性,所以他们希望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能特别重视这部分知识的引导。同时,他们也表示在以后的英语学习中会关注文化知识的积累,期待能深入理解目的语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习俗等文化背景知识。
2. 本次研究的阅读成绩分析
笔者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试试之后,将实验班与对照班前测和后测的成绩分别进行了比对,结果见表3.2.2.1及表3.2.2.2所示:
从表3.2.2.1中的前测数据中可以看出,实验前对照班与实验班的英语阅读成绩相差无几:平均值前者为70.84,后者为70.26,两个班级的英语成绩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从表3.2.2.2可以看出,在实验班采用了跨文化意识培养渗透英语阅读的教学后,两个班的平均分有了极其明显的差异:对照班平均值为71.42,实验班平均值为82.96。实验一学年后,实验班学生英语阅读成绩及其显著地高于对照班(p<0.01)。
3. 学生座谈与访谈结果
从学生座谈以及访谈的结果来看,实验班的学生认为经过该阶段教师对跨文化意识的重视以及在课堂内外关于此方面的相关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以及阅读演讲、阅读等活动的参与,使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了英语语言国家,尤其是英美国家的一些文化风俗,提高了对英语学习,特别是英语阅读的兴趣。相比以往仅仅局限于对语言知识以及语法知识的学习以及枯燥的练习,学生们开始注重自己的文化底蕴,拓展注意力,开始了解一些西方文化的特点,比较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英语阅读教学以及课外阅读中涉及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方方面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深深吸引了他们。大部分学生表示希望此项教学能继续推进,使他们能进一步了解西方国家,直至能快速获取与分析文化信息以及得体地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沟通。
四、跨文化意识研究结果分析
综合以上问卷及访谈结果,可以说明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提高学生的阅读成绩。文化与语言学习是密不可分的。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获得信息,分析信息以及处理信息,只有构建一定的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网络,我们才能快速理解语言所传递的信息。加强对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无疑是为他们提供了快速正确理解目的语的知识储备;(2)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语言如果脱离了交际的环境就是文字的教条,会挫伤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语言植根于文化之中,语言产生于文化的沃土,让语言融于文化之中,回到情境中去,语言就生动、富有活力。学生逐渐学会在阅读文段中发现这些富有文化内涵的语言使同学们开阔视野,他们会感到语言文化的丰富多彩,激活了学习的兴趣;(3)增强了学生的语用意识。在实验中,笔者借助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为主要载体,配合课外材料的阅读板块,将学生带入新的阅读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让他们接受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拓展了多元化的学习空间。
五、跨文化意识研究的启示
文化是语言所负载的内容,又是语言特色产生的根源,跨文化意识已经成为语言教学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如何进一步深入与创新,获得卓有成效的结果,还值得进一步探索。通过本次实验,笔者意识到:(1)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不断增加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提高自身文化素质;(2)培养跨文化意识不仅仅局限于跨文化教学,在教学中加强异域文化意识要注意选择主流文化,不要让学生认为目的语国家的文化高于或者低于本族文化,过高或过低评价或排斥其他国家的文化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应让学生意识到建立平等的、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交际关系的重要性;(3)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所包含的范围较广,部分内容比较深入与抽象,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地、有取舍地进行,把握原则性与尺度,切不可偏颇而误导学生;(4)鉴于语言的实践性较强,文化是社会活动的反映,教师应该反思和提高自己对文化知识的教学方式、方法与策略,使教学具有可操作性。
六、结语
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非常必要且可行的。通过实验前后对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兴趣进行的调查问卷和对有关跨文化知识的阅读文章进行的成绩统计以及对学生访谈进行的记录显示,笔者进行的跨文化意识培养有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成绩,并且提高了他们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及阅读教学的兴趣,并且他们的语用意识得到了增强。因此,笔者建议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并且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在西方文化中选择主流文化作为教学材料,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取舍,最后还应注重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Hymes, D. Reinventing Anthropology[M]. New York: Panthon Books, 1972.
[2] Lado, R. Language Teaching: A Scientific Approach[M]. New York: McGraw-Hill, 1964.
[3] 埃瓦尔德·特尔哈特. 建构主义与教学——在普通教学论中出现一种新思想吗? (张桂春译)[J]. 外国教育资料,2000(3),(4),(5).
[4] 陈琳,王蔷,程晓堂.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5] 陈泽诞. 中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意识培养[J]. 中国教育学刊,2008(12).
[6] 丁淑华. 我国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7] 何爱华.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 [A]. 见:袁张度 主编. 国际创造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3.
[8] 吴峰. 新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J]. 中国校外教育,2009(S3).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Cultivation of Intercultural Awareness in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Background Knowledge Teaching
Wu Pingping
Abstract: Reading is the main purpose and method of language study as well as a significant way to gain cultural knowledg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cultivation of intercultural awaren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sm, cognitivism and constructivism. The research is conducted with the employment of questionnaire, the comparison of the pretest and the posttest, and interview in bo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way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cultural awareness does good to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reading and their interest in English reading and intercultural knowledge. The author at last suggests that teacher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accumulation of intercultural knowledge, deal with western and Chinese cultures appropriately, choose reading material according to students’ current needs.
Key words: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intercultural awareness; cultural knowledge
(本文头次发表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