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学期到来,家住北京市的吕女士开始关注校外机构的信息。她发现,网上一些“个性化学习”实际上就是学科类培训,于是她决定给读高二的女儿报一个班。“明年就高考了,现在不加把劲怎么行?”吕女士对《法人》记者说。
一年前的2021年暑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即“双减”政策),禁止校外机构利用休息日、法定休息天和寒暑假组织学科类培训。随后,多地相继出台地方性政策。从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针对中小学阶段学科类培训的大规模执法和查处,在国内多地一轮一轮地展开。
2022年2月,发布2022年工作要点,明确高中阶段学科类培训严格参照义务教育阶段执行。暑假前夕,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暑期校外培训治理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严防学科类培训机构违规开班,并加大巡查和监督举报查处力度。
然而,记者采访中发现,仍有学科类培训班以各种形式隐蔽存在。
“复读班”让培训有栖身之所
“我们是全日制复读学校,每年都有一些高考复读班,老师也可以教一对一,但是别声张。”记者以学生家长的身份向北京市海淀区某校外机构咨询秋季学期高中英语培训课程时,得到该机构陶姓老师的上述答复。
陶老师告诉记者,该机构复读班每年有十几个,“个性化一对一”的学生是少数,“我们办了一暑假都没被查,教学上肯定不会受到干扰。”
隐藏在复读机构里的学科类培训,并非孤例。另一家校外机构官网也打着高三复读的旗号,提供“个性化教学”。自称是招生负责人的赵老师告诉记者,除复读班外,该机构也有一对一辅导,“教一对一的老师有同时教复读班的,也有只教一对一的。”记者提出想去校区看看教学环境,赵老师说,需要在楼下给他打电话,有人接才能上楼。
记者来到该机构楼下,看到与其在同一楼层的还有一家艺术学校。一名工作人员见记者要上楼,遂表示,去三楼需要预约,如无人接洽,不准许上楼。
除了隐身于复读机构,也有一些校外机构号称有主管部门官方背书。“我们是门认证的机构,教高中的孩子完全合规。”一家校外机构的肖姓招生老师告诉记者,国家政策和法规只是针对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只要在门获得认证,教学就能获得确定。
记者就是否有机构可提供高中阶段学生学科类培训一事向海淀区教委垂询。9月9日,海淀区教委负责人对记者回复称,海淀区教委的确向一些机构授权,允许组织高中阶段的学科类培训,但该机构是一家“黑机构”,“它只是在工商局注册的一家市场主体,在海淀区教委连校外培训的资质都没申请,更没有组织学科类培训的资质。”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双减”政策和北京市“双减”政策都明确规定:对面向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科类培训机构的管理,参照本意见有关规定执行。
记者从北京市东城区教委了解到,“双减”政策施行后,北京市教委分别于2021年下半年和2022年年初对外公示过两份校外学科类机构“白名单”,即在北京市教委登记注册的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名单,2021年9月公布的“名单”上有150余家线下机构,2022年1月公布的“名单”上有10家线上机构。
东城区教委某负责人告诉记者,线上机构由北京市教委统一管理,线下机构则由各区教委管理。“凡是不在‘白名单’上的机构,一律为非法机构,但上了‘白名单’的机构也不能自行安排培训时间,要在‘双减’政策规定的可培训时间内进行教学。”
根据北京市“双减”政策规定,校外培训机构线下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时30分,线上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1时,不得在休息日、法定休息天和寒暑假进行学科类培训。这就意味着,即便是在“白名单”上的校外机构,符合规定的学科类培训,也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培训,否则仍视为不符合“双减”政策规定。
西城区教委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不久前,西城区有校外机构因违规培训被暂时取消培训资格,“这家机构是在‘白名单’之内的,但仍被暂停培训。”
然而,在暗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前文中提到的校外机构无论是否上了“白名单”,培训时间基本都不在平日,而是在休息日、寒暑假及法定休息天。也就是说,不符合“双减”规定的学科类培训依然存在。
学科类培训转入“地下”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校外机构数量大幅减少。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2月,此前高达12.4万个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减少到9728个,减少超过九成;原263个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减少到34个,减少将近九成。
近日,多地发布了“双减”政策实施一年来取得的成果。截至5月30日,福建省累计排查校外培训机构1424个。2022年,黑龙江全省市场监管系统共查处无证无照违规培训机构845家。2022年暑假以来,湖南全省整治有资质培训机构的违规行为530起,取缔无证无照培训机构469家,查处“一对一”等地下违规培训103起。
然而,通过暑假前夕部署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回头看”工作发现,一些学科类培训转入“地下”,也有个别机构和个人打着“一对一”“思维训练”等旗号,对中小学生开展学科类培训,或对学龄前儿童和当前不一样教育。
2022年暑休息间,吕女士通过小区里张贴的招生启事,加入一个学科类培训微信群,为女儿咨询英语培训班的情况。“这个班是一些老师私下办的,没多久群就解散了,地下培训班也被查处。”吕女士对记者说。
记者采访中发现,不少家长是站在校外机构这边的。
经过吕女士介绍,记者采访了曾参加“地下培训班”的一位学生家长赵先生。他告诉记者,在培训班举办期间,校外机构和家长明显是“同一个阵营”的,都希望能瞒住执法者,而对提供线索的隐蔽调查人员“深恶痛绝”。“虽然这个培训班很快就被查处了,但和校外机构一条心的家长不在少数。”赵先生表示,这些家长担心其他学生通过“秘密渠道”辅导,让自己的孩子在竞争中败下阵来。
吕女士对记者表示,培训班很难逃过执法者的法眼。“那么多楼都贴了招生启事,学生家长能看到,执法者也能看到。”
“现在有很多偷偷进行的校外培训,有需求就会有满足,再怎么查处也不可能扫干净。”赵先生说。
也有学生家长持不同意见。“我坚决支持国家政策,张贴小广告的行为,我发现一起就会反映一起。”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李女士说。李女士的孩子上初一,“双减”之后,学校对学生的掌控力提高了,学生可以在课后服务时段找老师答疑,查漏补缺。学生在校的时间没有缩短,反而延长了,所有问题都在校内解决,不用家长总想着报班,“也不用暗中留意其他同学报了哪个班,是自己没有报的。”李女士说。
亟待建立统一标准和认证体系
校外机构若完全做到合规运营,就必须取消一切在寒暑假、休息日和国家法定假日的学科类培训,在工作日的21点之后,也不能从事线上或线下的学科类培训。“但这样校外机构也就没有生意可做了。”某校外机构公关负责人王先生对记者说。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科类培训,王先生认为,既然政策明文表示,面向普通高中生的校外机构参照“双减”政策执行,那就意味着,高中阶段的学科类培训也不会成为“法外之地”。
仅此能够合规生存的是复读班。记者了解到,“双减”政策并未提及高三复读班。然而,复读班的存在,也让学科类培训有了隐蔽的栖身之所。
国内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周洪宇在2022年两会期间建议,尽快制定《校外教育培训管理条例》。周洪宇认为,立法完备是执法工作的有力基础,推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立法对于深入推进“双减”政策实施,依法治理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具有重要意义。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校外机构类型多样,尚未出现统一的教学服务质量监管体系和明确的标准要求。除法规之外,校外机构亟待建立一套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认证体系。
作者|《法人》杂志全媒体记者 银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