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写高中化学发程式。小编整理了相关信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化学方程书写步骤
1、写离子方程时应注意的问题
1、未处于自由移动离子状态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
例:2kclo3=2kcl+3o2↑
2、离子方程可以写下离子产生的反应
例:2na+2h2o=2naoh+h2↑
二、二。书写离子方程拆分原则
1、所有的单质和氧化物都是化学的
例:cusna2oso2h2o等
2、在离子方程式中,弱碱、弱酸及其酸根离子不能拆开
例:hachfh2shclonh3.h2ohs-hco3-、hso3-、s2o32-、hpo42-、h2po4-
3、难溶物质(↓)、挥发性物质(↑)h2co3是生成物中的写化学类型、h2so3必须分开写
点击查看:高中化学方程式大全
三、写作方法及步骤:
方法步骤-实例
化学方程-bacl2+na2so4=baso↓+2nacl
物质写离子-ba2+2cl-+2na+so42-=baso4↓+2na++2cl-
删除无反应离子-ba2+so42-=baso4↓
检查粒子数量,电荷总数前后是否相等
第四,必须考虑以下原则来检查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
1、根据物质反应的客观规律
2、质量守恒定律
3、电荷守恒原理
4、氧化还原反应必须遵守得失电子守恒的原则
5.关于离子反应的问题类型
1.根据化学方程写离子方程
2.根据离子方程写化学方程
3.离子共存问题
4.判断生成物化合价的问题
高中化学方程式记忆技巧
1:实验联想法
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化学方程式是对化学实验的忠实和本质描述,是对实验的总结和总结。因此,根据化学实验记住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是超卓的。例如,在加热和使用催化剂(Mno2)的条件下,用KClo3分解制氧。只要我们重视实验场景,将白色晶体与黑色粉末混合加热产生氧气的实验事实联想起来,就会促进对这种化学反应方程式的理解和记忆。
2:反应规律法
化学反应不是不规则的。我们熟悉化合物、分解、置换和再分解的反应规律。这里强调氧化还原反应规律。例如,Fecl3是一种强氧化剂,Cu不是太弱的还原剂。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总是发生在强氧化剂和强还原剂之间的原则,两者都可以发生反应:
2FeCl3+Cu=Cucl2+2Fecl2
相比之下,Cucl2和Fecl2是弱氧化剂和还原剂,因此它们之间无法反应。
3:编组法
索引可以概括为整体,编组可以突出局部,是一种主题鲜明、针对性强的表达形式。两者相互扩展,相似。例如,铝的一组方程是:
①AlCl3+3NH3O=Al(OH)3↓+3NH4Cl
②Al2O3+2NaOH=2Nalo2+H2O
③2Al+2NaOH+2H2O=2NaAlO2+3H2+2↑
④Al(OH)3+NaOH=NaAlO2+2H2O2
⑤Al2S3+6H2O↑+2Al(OH)3↓
⑥2Al3+3CO32-3H2O(OH)3↓+3CO2
⑦2Alo2-+CO2+3H2O(OH)3↓+CO32-
4:索引法
索引法是根据章节或反应特征对学习的方程式进行编号和排队,并填写在特殊的卡片上,从而形成一个方程系统。利用业余时间重现这些卡片,可以在大脑皮层形成深刻的印象。
小编:高一必背化学方程有哪些?
高中化学方程式配平经典题目
1、配平Al + Fe3O4 → Fe + Al2O3
首要步:配平氧原子 Al + 3Fe3O4 → Fe + 4Al2O3 第二步:配平铁和铝原子:配平铁和铝原子 8Al + 3Fe3O4 → 9Fe + 4Al2O3 第三步:化学配平方程:
8Al + 3Fe3O4 = 9Fe + 4Al2O3
2、例如:Fe2O3 + CO——Fe + CO2
因此,一个Fe2O3应该有三个“O将三个CO分别转化为三个CO2。也就是说 Fe2O3 + 3CO——Fe + 3CO2
观察上面的公式:左边有两个Fe(Fe2O3),所以右边的Fe系数应该是2。也就是说 Fe2O3 + 3CO ==2Fe + 3CO2
这样就可以得到平整的化学方程式,注意把“-”线变成“==”号。也就是说
Fe2O3 + 3CO == 2Fe + 3CO2
3、例子:配平H2O + Fe →Fe3O4 + H2
首要步:配平氧原子 4H2O + Fe →Fe3O4 + H2 第二步:配平氢原子和铁原子 4H2O + 3Fe →Fe3O4 + 4H2 第三步:配平后的化学方程式:
4H2O + Fe == Fe3O4 + 4H2
4、例子:配平FeS2 + O2 → Fe2O3 + SO2
首要步:Fe2o3前乘2 FeS2 + O2 → 2Fe2O3 + SO2 第二步:配平铁原子 4FeS2 + O2 → 2Fe2O3 + SO2 第三步:配平硫原子 4FeS2 + O2 → 2Fe2O3 + 8SO2 第四步:平氧原子。平整后的化学方程为:
4FeS2 + 11O2 == 2Fe2O3 + 8S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