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地处中国腹地,扼长江中游,交通便利,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所在的湖北地区,经济文化较为发达,尤其张之洞督鄂,举办各项新证,兴办新式学堂,两湖青年才俊云集,大批知识分子出国留洋,风气大开。湖北编练新军,大量吸收青年知识分子入伍,在湖北新军中,新思想新观点新文化一度盛行。
胡瑛
1902年底,吴禄贞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回国,被张之洞委为学务处会办、营务处帮办等要职。之后,吴禄贞与湖北革命志士同仁吕大森、朱和中、李书城、时功壁、时功玖等人经常在武昌花园山李步青寓所和水陆街吴禄贞寓所集会,畅谈革命,鼓吹排满,并介绍有志青年入伍当兵,虽然没有发起革命组织,实际上形成了一个革命团体。1903年,湖北地区的拒法拒俄运动开展就很有气势,在接到京师大学堂的通电后,武昌学生和各界爱国人士300多人,在吴禄贞、吕大森、朱和中组织下集会曾公祠、三佛阁,声援抗俄。同时湖北地区进步书刊的发展也极为喜人:万声扬、时功壁创立的昌明公司秘密翻印和输入革命宣传品;吕大森、朱和中组织的活版印刷公司大量印售革命书刊。
刘静庵
1904年初,吴禄贞北调入京任练兵处骑兵科监督,时功壁、朱和中等人出国留学,那个无形的革命团体也就离散了,但是湖北地区的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当时湖南已成立革命团体华兴会、湖北革命志士加入的不少,如吴禄贞、李书城、万声扬、朱子陶,同时华兴会成员出入必经湖北。1904年春,两湖革命志士刘静庵、曹亚伯、胡瑛、张难先、吕大森等人齐集武昌商量进行革命的办法,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革命非运动军队不可,运动军队非亲身加入行伍不可。
为什么要运动军队?因为,新军的士兵,一般都从民间选募,出身贫寒,容易灌输反清思想。同时,在新军里还有一部分士兵有一定文化程度,容易接受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在革命志士们的宣传鼓动下,又有不少青年知识分子参加新军;甚至有一部分留日学生归国在新军中充任中下级军官,他们在军队里利用合法的身份,进行秘密的革命活动。
1904年3月,华兴会成员胡瑛通过黄兴介绍给吴禄贞进入湖北,加入新军。胡瑛与同营张难先方结军中知识分子,散发《革命军》、《猛回头》、《孙逸仙》、《黄帝魂》等革命书报,还在饭后、操间讲历史故事,启发士兵觉悟。同时,回乡养病的吕大森也回到武昌,华兴会副会长宋教仁到汉读书,武汉地区聚集的革命志士已然不少。
宋教仁
1904年5月,张难先、胡瑛与同营的朱元成、雷天壮、陈从新、毛复旦、李胜美,学界的吕大森、曹亚伯、欧阳瑞骅、康建唐等12人在武昌斗级营召开筹备会,共推吕大森起草章程,由胡瑛、张难先、康建唐、朱元成4人审查后交大会通过。革命团体定名为“科学补习所”,表面上以“集合各省同志,取长补短,以期知识发达无不完全”为宗旨,实际以心记之宗旨“革命排满”四字为主。
7月3日,科学补习所正式召开成立大会,到会者30余人。吕大森被公推为所长,胡瑛任总理,时功壁任宣传干事,宋教仁任书记干事,康建唐任庶务干事,并且确定各处代表,负责各单位的会务联络工作:刘度成为武高等学堂代表,陈应甲为武普通学堂代表,刘静庵为前锋营代表,朱子龙、李胜美为工程营代表,宋教仁、欧阳瑞骅、刘复基为文普通学堂代表,朱子陶、易本羲驻所办事。
科学补习所对外是一所补习学校,主要招收在校学生课余补习,每周日由教员轮流讲授历史、数学、外语、理化、卫生等课程,隐瞒官府,掩人耳目,实际上是革命党人聚集同志进行革命宣传、组织革命活动的机构。补习所章程规定,它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接待“远来愿入学堂及入营者”并“代为安置一切”。科学补习所成立后,介绍知识分子从军,会党分子入伍,要求会党人士接受排满革命的密约,大力开展军学两界的宣传鼓动工作。
7月,黄兴由沪返湘过鄂,科学补习所开会欢迎。会上,黄兴告以华兴会甲辰起义方案,科学补习所成员均表赞成,双方约定共同发动武装起义:湖南发难、湖北响应。随后,科学补习所投入了紧张的准备工作:胡瑛负责武汉方面的指挥兼任华兴会湖北支部总理;吕大森兼施南及四川华兴会支部总理,与康建唐赴施南组织响应;周维桢、张荣楣赴四川联络会党;何自新赴荆宜联络会党;刘静庵负责发动马队;张难先负责发动工程营。其余各地各校均有专人负责,宋教仁赴长沙与黄兴联络;曹亚伯为湘鄂联络员;华兴会购买的军械分给科学补习所的部分由胡瑛、王瑛到江西湖口运回。科学补习所还确定了行刺计划,湖南一经发难,就立即行动:王汉行刺张之洞,易本羲行刺张彪,同时,李胜美带工程营直取火药库,然后大家各自协同行动。10月,华兴会起义事泄,28日湖广总督张之洞兵围科学补习所。幸得黄兴事先电告,枪械得以安全转移,各成员也安全藏匿。结果,张之洞一无所获,以开除欧阳瑞骅和宋教仁学籍了事,不过科学补习所也就形同虚设了。它的成员大都先后参加日知会、文学社、共进会等革命团体,继续大力开展革命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