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任在肩的使命名言
三至五年级的,日积月累,成语,歇后语,名人名言,对子,谚语,诗句
四面楚歌 煮豆燃萁 背水一战 草船借箭 负荆请罪 三顾茅庐 初出茅庐 破釜沉舟 指鹿为马 完璧归赵 毛遂自荐 望梅止渴 入木三分 纸上谈兵围魏救赵 卧薪尝胆 闻鸡起舞 图穷匕见 张冠李戴 李代桃僵 白驹过隙
体现不畏险阻,迎难而上的诗句,要多
1、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2、世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3、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4、千磨万击还坚劲,任你东西南北风。
5、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6、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7、尘劳回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
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9、宝剑峰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1、青山座座皆巍峨,壮心上下勇求索
请你收集一些赞美父爱得诗句和诗歌
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 常说父爱是一座山高大威严;父爱是一汪水,深藏不露;父爱更是一双手,抚摸着,我们走过春夏秋冬;而父爱更是一滴泪,一滴饱含温度的泪水。
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类似的句子有哪些
“世有伯乐,有千里马。
千里马,而伯乐不常有。
”这熟能详的话常为我们现代人所 所谓千里马,顾名思义,即拥有特殊才能的人。
而伯乐,就是能够驾驭千里马之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音”。
纵览古今,有多少匹“千里马”与“伯乐”失之交臂,又有多少匹“千里马”与其伯乐有幸相遇相知相惜。
远一点的,像那刘备三顾茅庐,屈尊降贵,只为博得诸葛亮这一稀世之才;武则天未做皇帝之前,曾乔装改扮,巧言令色,用那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了顽固不化的神探狄仁杰;唐太宗李世民不因魏征是前太子幕僚而杀害与他,反而秉着惜才的态度委以重用;近一点的,乾隆帝不因纪昀是一介布衣而看不起他,同样唯才是用,委以《四库全书》总攥官的重任,命其编修此书。
。
。
古往今来,君王懂得惜才的例子真可谓不胜枚举,这些,不正是千里马与伯乐相辅相成,相知相惜的超卓体现吗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的确,这个社会,人才济济,所谓人才,比比皆是。
但是,往往能够真正穿破重重阻碍,懂得运用智慧的双眼发现这些“千里马”的人却是少之又少
其实,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曾与千千万万匹“千里马”擦肩而过,但是,不懂珍惜如我们,只能遗憾地与其错过,剩下的,只是回忆。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既然如此,为何还要犹豫呢
,让我们的双眼更明亮些,去寻找属于我们的千里马吧
出自唐朝诗人韩愈的《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古音为dàn,今音为shí)。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yé)
其真不知马也。
赏析韩愈是唐代散文巨匠,同时也是对宋代作家极有影响的诗人。
人们对他的“以文为诗”(把诗歌写得散文化)谈得比较多,却很少注意他那更为突出的“以诗为文”的特点。
所谓“以诗为文”,是指用具有诗的情调、韵味等特色来写散文,即是说把散文给诗化了(但这并不等于从西方引进的新文体“散文诗”)。
我们说把散文诗化,或者说把散文写得很带诗意,并不限于写自然景物、抒情小品或对人物进行典型塑造和对事态进行艺术描绘;而是也可以用诗的情调、韵味来写说理文或评论文。
韩愈的散文特点之一就在这里。
据说伯乐姓孙名阳,是春秋时代秦国人,会给马看相,善于识别什么是千里马。
这原是《战国策·楚策》中一个名叫汗明的人对春申君黄歇讲的一个故事里的人物。
这故事可能是古代传说,也可能就是汗明用艺术虚构手法创造出来的寓言。
伯乐的典故曾几次被韩愈引用(见他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由于韩愈本人命运的坎坷,对伯乐能识别千里马的故事是很有感情的。
但平心而论,还是他的这篇《马说》写得超卓,读者也最爱读,因为这篇文章写得太像一首诗了。
诗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诉诸形象思维,它的创作手法也常以比兴为主。
当然,一首好诗总要比散文写得更加含蓄曲折,余味无穷。
而从常识论,一篇说理散文,基本上总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韩愈的《马说》肯定是一篇说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更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
全篇几乎始终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只摆出活生生的事实却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这已经可以说是诗的写法了。
更巧妙地是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不可缺少的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抒情诗应有的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尽管我们读起来是一篇散文,但仔细品评,却俨然是一始发挥得酣畅淋漓的抒情诗。
这种“以诗为文”的本领,始自西汉的司马迁(谁也不曾承认过司马迁是诗人),到了韩愈、柳宗元,乃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至宋代的欧阳修、苏轼(尤其是欧阳修)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这是我们研究中国文学史和学习古典散文应该注意的新课题。
文章的首要句是大前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可这个命题本身就不合逻辑。
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说自然界)存在着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的。
所以过去有人就认为韩愈这句话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义的。
我们并不否认,从唯物主义原则来看,他这句话是错误的。
但把它作为诗的语言,它却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万千的名言。
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实在太少了。
于是作者紧接着在下文从正面点明主旨,一泻无余地把千里马的无限委屈倾诉出来。
正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了无知小人的腌气。
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作对地一群群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
当然,结果更是死不瞑目,谁也不把这些有价值的神骏称为千里马,它们的死也自然是毫无所谓的了。
“不以千里称也”这句话,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连同情它们的人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它们的死表示遗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
从文章表面看,作者说得已相当透彻;而实际上这里面不知有多少辛酸痛楚还没有尽情吐露,看似奔放而其内涵则甚为丰富,其实倒是含蓄不尽的(说他写得婉约,或许读者不能接受,可作者确实没有把话说尽)。
这真是抒情诗的写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