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簇新6篇)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成语典故(簇新6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精选成语典故 篇一
冯唐易老
冯唐是西汉文帝时的郎官。他是战国时的赵国人,后随父亲迁居到代地,汉初又迁居安陵。他在当时以孝道著称于世,被文帝任命为中郎署长。
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匈奴经常侵犯汉朝的疆界,文帝对此十分忧虑。
一天,汉文帝乘车巡视郎署,见到头发花白的冯唐,十分惊奇,问:“你是什么时候担任郎官的?家住在哪里?”
冯唐据实作了回答,汉文帝即皇帝位前曾做过代王,说道:“我从前在代地为王时,我的一个手下曾经多次向我说起赵将李齐,说他十分骁勇,是个难得的将领。我对他的印象十分深刻,一直忘不了他。不知你可知道李齐这个人?”
冯唐回答说:“臣的祖父和父亲都与李齐很有交情,所以我也认识李齐,知道他这个人。但臣认为李齐和廉颇、李牧相比,则相差得远了。”
汉文帝当然也知道廉颇和李牧是当年赵国的名将,不由叹息说:“唉!可惜我大汉时下没有廉颇、李牧那样有才能的将领,如果也有像他们那样的将领,匈奴就不足为忧了!”
冯唐朝文帝看了一眼,慢吞吞地说:“依臣之见,陛下手下就是有廉颇、李牧那样的将领,你也未必能重用他们!”
文帝听了勃然大怒,立即下令起驾回宫。回到宫中以后,文帝的怒气逐渐平息下来。他想想冯唐肯定不会无缘无故地冒犯自己,他把冯唐召进宫来,问道:“你为什么当众指责我的不是,难道不能单独对我说吗?”
冯唐谢罪说:“臣不知忌讳,请皇上原谅。”
文帝又和颜悦色地问:“那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我不能重用廉颇、李牧这样的将领呢?”
冯唐回答说:“臣听我祖父说过,李牧做大将时,他镇守边境所收到的租税,全部由他支配,用来稿赏将士,赵王从不干涉。所以李牧能竭尽全力守卫边防,击破匈奴、东胡等外族,使秦国不敢入侵。后来继位的赵王迁听信郭开馋言,诛杀李牧,赵国才为秦所灭。现在陛下手下也有像李牧那样的将领,你能够像赵王一样信任他吗?”
“你所指的将领是谁呢?”文帝问。
“原云中太守魏尚。他在云中时,也将所收租税全部用在手下官兵身上,因此手下的官兵都听他指挥,齐心杀敌,打得匈奴闻风丧胆,可陛下却因为他报的斩敌数目略有出入便罢了他的官,把他关入狱中治罪。陆下刑罚太重,而赏赐太轻,所以我说陛下即使有廉颇、李牧那样的名将也不能重用。”
文帝听了,认为冯唐说得有理,立即下令让魏尚复任云中太守,并任命冯唐为车骑都尉。
匈奴听说魏尚又出任云中太守,不敢再入侵骚扰,北方边境又暂时得到安宁。
文帝死后,汉景帝派冯唐去担任楚国的国相,不久又免去他的职务。冯唐带着儿子冯遂回家乡隐居。后来汉武帝即位,在国内征求贤才,冯唐又得到推举,可这时冯唐已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 汉武帝就任命他的儿子冯遂做了郎官。
后来,“冯唐易老”这一典故,用来慨叹生不逢时,不能有所作为;或形容身已衰老,力不从心。
三鳣集堂
典出《后汉书·杨震列传》。
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杨震,字伯起,出身官宦世家。他少年时跟随太常桓郁学习,勤学好思,博览群书,通晓经学,思考问题常常刨根问底,同时代的儒生都称赞他为“关西孔子”。
杨震常年客居于湖地,教授学生,专心治学,不接受州郡的礼聘已有几十年。人们都说他已接近老年了,是应该出去做官的时候了,但杨震仍十分坚定地保持着自己的志向。后来有一天,有鹳雀叼着三条鳣鱼飞至讲堂前,辅助讲学的“都讲”捡起鱼对他说:
“蛇鳣有黄地黑纹,与卿大夫所穿官服的颜色十分相近,数目是三条,象征三公。看来先生从此要出仕了。”
到五十岁的时候,杨震才开始出任州郡一级的官。大将邓骘听说杨震贤达有奇志,召他去做官,推举他为茂才。不久一级一级升上去,做过荆州刺史、东莱太守等。杨震为官清廉,两袖清风。
后来,杨震又出任涿郡太守。他性情廉市公正,不接受任何私人的好处,他的子孙常常吃些粗茶淡饭,出门也是步行,和普通老百性一样。他的旧交父老中,有人劝他为其子孙置办一些产业,杨震始终不肯。他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使后世的人说他们是清廉官吏的子孙,把这个好名声留给他们,不也是很丰厚的财产吗?”
过了几年,杨震被召到京师,做了太仆;不久又升为太常、司川、太尉,果然位至三公。他直言敢谏,汉安帝的乳母王圣和中常侍樊丰等贪侈骄横,他多次上疏诤谏,结果反被樊丰诬陷罢官,愤而自杀。他的后代做大官的很多,“弘农杨氏”成为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
后来,“三鳣集堂”这个典故,用来指官至高位;或以“鳣庭”指讲学之所。
空弦落雁
典出《战国策·楚策四》。
战国末期,位于西部边陲的秦国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实力渐渐强大起来,一心想灭掉其余六国,一统华夏。而赵、楚、燕、韩、魏、齐等六国不甘被秦国各个击破,联合起来,抗击秦国的侵略。
一天,赵国派使臣魏加来到楚国,和楚相春申君一起商议抗秦主将的人选。春申君说:“我想让临武君作主将,你看怎么样?”
魏加不置可否,说:“我先给你说个故事,怎么样?”
春申君说:“好吧!”
于是,魏加就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从前,魏国有个神箭手名叫更嬴,他的箭术十分高明,有一次,他和魏王一起在一个高台上散步。这时,有一群大雁鸣叫着从空中飞过,另有一只大雁远远地落在后面。更嬴对魏王说:
“大王,我只要拉开弓,虚发一箭,就能把离队的那只大雁射下来。”
魏王听了,惊奇地说:“你的箭术已经到了这种神奇莫测的地步了吗?”
更嬴神秘地笑笑,说:“大王看着就知道了”
不一会,那只离队的大雁飞近了。更嬴拉满弓,并不搭箭,空弦一拉,一声弦响,那只大雁果真从空中摔了下来。
魏王不由十分钦佩,赞叹说:“你的箭术出神入化,令人击节赞叹!”
更嬴笑了一笑,说:“大王,你真的以为这只大雁是我空弦射下来的吗?其实,这是一只受了伤的大雁,它离了队,飞得低而慢,叫声凄厉。飞得低而慢,是因为它受了箭伤;叫声凄厉,是因为失群而惊慌。当它听到我的弓弦响,便想飞高逃命。而这样一来,它必定伤口迸裂,掉下地了。而我,也正好表演了一套空弦落雁的把戏。”
魏加说完故事,接着说:“临武君和秦军交战刚吃过败仗,就像那只受伤的大雁一样,怎么能担当起抗秦主将的重任呢?”
听了魏加的话,春申君便打消了用临武君作主将的打算。
后来,“空弦落雁”这一典故,用来比喻判断正确或箭术高明。
力士脱靴
典出《旧唐书·李白传》。
李白是唐朝最盛名的伟大诗人之一。唐玄宗天宝初年,他被玄宗封为翰林供奉。
李白是个十分豪放的人,他常常醉酒后蔑视权贵。当时,唐玄宗身边有两个最有权势的人:一个是杨贵妃的弟弟杨国忠,一个是唐玄宗的近臣高力士。
有一次,北方一个番邦来向唐玄宗进献国书,用的是番邦的文字,朝中元人能识。朝中有人向玄宗李白,李白进宫后译读了番文。唐玄宗十分高兴,令李白当场撰写回书。李白说自己只有喝醉了酒才写得出,玄宗立即赐酒让李白畅饮。
李白喝得醉醺醺的,又提出要让杨国忠为他磨墨,高力士为他脱靴,他才能写得出。玄宗对李白十分迁就,当即命杨国忠为李白磨墨,高力士为李白脱靴。
杨国忠和高力士见是玄宗所命,不敢不从,只得乖乖遵命。
李白立刻乘醉一挥而就,写好了“吓蛮书”,那番邦使节见大唐有如此人才,惊为天人。
后来,“力士脱靴”这一典故,用来形容文人任性放纵,不畏权贵。
竹杖化龙
典出《葛洪·神仙传》。
费长房是东汉时一名掌管集市的小官员。一天,市场上来了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名叫壶公。他白天在市场里为人治病卖药,由于药到病除,因此生意十分兴隆。更令人奇怪的是,他晚上从不住客栈,而是携着他所带之药,化成一道青气,飞进他随身所带的壶中。
费长房认为这壶公是个神仙,就恳求壶公收他为徒。壶公见费长房很有根基,且十分诚心,便答应了。
费长房怕自己突然失踪,引起家人惊恐,便请壶公施行法术,将自己的真身隐去,用一根青竹化了一个替身,并让替身死去,然后就跟着壶公前往修炼的深山中。
费长房的家人不辨真假,以为费长房真的死了,痛哭流涕地为他举行葬礼,将他埋葬了。
来到修炼的山中,费长房先跟壶公在深山中采药,熟悉各种草药的药性,并学会了对症下药。
过了些日子,壶公在开始传授费长房道术之前,按惯例要对他进行三次考验,以检验他的道心。
首要次,壶公把费长房置于猛虎群中,几只猛虎张开血盆大口,向他扑噬,但费长房熟视无睹,毫不畏惧。
第二次,壶公把费长房关在一间石屋中,在他头顶上用朽绳吊放着一块巨石,让的蛇咬噬绳子。绳子即将断裂,但费长房十分镇定,毫不惊慌,经受住了考验。
第三次,壶公给费长房吃面,面中有三条长虫,既脏又臭。费民盖房见了十分恶心,吃不下。
壶公遗憾地说:“徒儿,你过不了第三关,看来成不了仙。但你跟我来到仙山,我传给你一卷《传封符》,你据此及学到的药学知识,已足能为人间治病消灾了。”
费长房见成仙无望,只能向壶公辞别。壶公递过手中的一根青竹杖说:“你闭上眼睛,骑上青竹杖,这竹杖会化成一条飞龙,驮你回家。不过,你到家后,必须把青竹杖丢在汝南葛陂那个地方。”
费长房答应了,接过青竹杖骑上去。他刚闭上眼,只觉得脚下生风,青龙杖腾空而起,如风飞去。不多一会,忽又觉得竹杖落地,睁眼一看,只见已到了家乡汝南。
费长房遵壶公所嘱,把青竹杖丢到葛陂那个地方,只见那竹杖化作一条青龙,腾空飞去。
费长房回到家中,家人十分惊奇。费长房把自己的经历说了,并让家人挖开坟墓,开棺查看,里面果真是一根竹杖。家人这才惊喜交集,为费长房设宴洗尘接风。
从这以后,费长房就在家乡以行医为生,为家乡人除病消灾,一直活到一百多岁,才离世而去。
后来,“竹杖化龙”这一典故,用来形容道家仙术,或用来形容成仙得道之人。
冯媛当熊
典出《汉书》卷九十七下《外戚传下·孝元冯昭仪传》。
建昭年间,汉元帝到虎圈观看斗兽,后宫都坐在一旁。一头熊逃出虎圈,攀上槛栏要跑到殿上来。左右的贵人像傅昭仪等都吓跑了,冯婕妤却径直走上前去,挡住了熊,站在那儿,左右侍卫杀掉了熊。元帝问道:“人们都又惊又怕,你为什么上前挡住熊?”婕妤回答说:“猛兽抓到人后就会停下来,我怕熊走到陛下那儿,所以用身体挡住了它。”元帝非常感慨,因此对冯婕妤倍加敬重,而傅昭仪等人很是惭愧。第二年夏,冯婕妤的儿子封为信都王,婕妤被尊封为昭仪。元帝去世后,冯昭仪称为信都太后,和信都王一同住在储元宫。河平年间,跟随儿子去了封国。信都王后来迁到中山,就是中山孝王。
后因以"冯媛当熊"为爱君之典。
精选成语典故 篇二
白虹贯日(bái hóng guàn rì)
[释义] 虹:这里指的是“晕”(yùn);即日光通过云层中的冰晶时;经折射而形成的光圈;贯:穿。古人迷信;认为这种异常的天象;是天变将发的征兆;将有不平常的事件发生。
[语出]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
[成语故事]
战国时,韩国有个人叫聂政,其父是有名的铁匠,后为韩王所杀。聂政长大后因杀人避仇,与母亲、姐姐逃至齐国,以屠狗为生。严仲子是濮阳(今河南濮阳)人,在韩哀侯朝中供职,与同朝的辅相侠累不和。据说侠累是个忌贤妒能,心胸狭窄之人,总是想尽办法把政敌除掉。严仲子不想被侠累谋害,便离开辅国,开始周游各国,同时也在寻找可以替他杀掉侠累的人。严仲子到了齐国后,就听人说聂政是个勇士,因为躲避仇家才到齐国作屠夫的。严仲子听说之后便亲自去聂政家拜访他,往来频繁。
有一次,他拿着许多好酒到聂政家,为聂政母亲贺寿,还送上百镒黄金表达敬意,聂政很奇怪严仲子为什么会送这样的厚礼,就对他说:“我家中贫穷,因有母亲在,便以屠狗为业,为的是获得食物贡奉给母亲,而这是我应该做的,所以不敢接受大人您这么贵重的礼物!”严仲子把周围的人打发走,对聂政说:“我有一个仇家,为了躲避仇家我才周游各国。这次到了齐国,听说您是一个很讲义气的人,所以赠送百金,让您作为日常生活费用。能够交到您这样的朋友,我很高兴,不敢有其他的要求。”聂政回答说:“我之所以放弃理想,甘愿在这个小地方以屠狗为生,是因为这样可以养活老母亲;母亲在世,我是不敢拿自己生命去冒险的。”后来严仲子又多次送给聂政厚礼,而聂政始终不肯收。虽然如此,严仲子仍一直对他礼遇有加,总是尽了礼数之后才走。
几年后,聂母去世。为母亲服过丧之后,聂政对他姐姐说道:“唉!我聂政只是一个市井之徒,整天操刀卖肉而已。而人家严仲子是诸侯的卿相,不远千里与我结交。他为贺母亲大寿送上那么重的贺礼,我虽然没有接受,但严仲子知道我心里是领情的。贤德的人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义气而相信穷乡僻壤之人,那么我聂政也不愿辜负人家的这份情意。前几年,严仲子要我帮他除掉仇家,但因为母亲在,我不能答应他;如今母亲已经尽享天年,我也应该为知己做些事了。”
聂政向西一直走到濮阳,见到严仲子,对他说:“以前我没有答应您的要求,是因为要奉养母亲;现在母亲已享天年而终,您要报仇的对象是谁,请告诉我!”严仲子说道:“我的丑人是辅国的丞相侠累,侠累是辅国哀侯的叔叔。他们家里的人很多,而且居住的地方那个守卫很严。我想派人去行刺他,始终不行。既然你现在愿意为我办这件事,那我就派上一些车骑及随从,作为您的助手吧!”聂政说:“辅国与卫国,这两个地方离得不是很远,现在去杀辅国的丞相,而这丞相又是辅国国君的叔叔,所以做这件事不能人多。这么多人同去,万一被抓一个,泄露了机密,辅国的所有人都会成为您的仇人,那您不是也完了吗?”聂政坚决不要车骑随从,孤身一人去刺杀侠累了。
聂政到达辅国时,天上出现了奇怪的现象: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人们都认为要出什么大事了。这时辅国丞相侠累正在府上,有很多武士保护他。聂政来到他的府邸,一句话也不说,拿着剑长驱直入,直上台阶刺杀侠累,他的举动把旁边守卫的人吓坏了,这些人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乱作一团。聂政就趁着他们大呼小叫、混乱不堪的时候一剑刺死了侠累,又杀了几十个人,然而围上来抓他的人越来越多,他一看不可能全身而退,就毁了自己的面容,剖腹自杀了。
为了查出是谁那么大胆指使刺客杀了辅国丞相,辅国人就把聂政的尸身暴露在集市上,然后贴出告示说:如果由谁能说出刺客的身世背景,来龙去脉,就赏赐千金。
聂政的姐姐聂荣听说了这个消息,就对邻居说:“这个人一定是我的兄弟。”然后聂荣就感到辅国曝尸之处,一看死者果然是自己的兄弟,伏尸大哭说:“这是我兄弟聂政啊!”悬赏的人对她说:“这个人就是刺杀我们辅国丞相的人,我们君主赏赐千金要追查这个人的情况,夫人您难道不知道吗?为什么还敢来认你的兄弟呢?”聂荣说:“我已经知道悬赏的事,可是,我兄弟聂政之所以放弃自己的理想,藏匿在市井屠夫间,是因为我们的母亲还活着,我还未出嫁。现在母亲安享天年,我也已嫁人,我的兄弟已经没有什么可牵挂的了,便为知己报仇,从容赴死,现在兄弟考虑我还在人世,所以自毁面目以防人家认出他是谁!我兄弟这样为我着想,我为什么要害怕被牵连,堙没了我兄弟侠义之命呢?”聂荣抚尸陈说兄弟往事的壮举震惊了辅国看热闹的人,他们都被这两姐弟的侠义精神所感动,后来聂荣因悲伤过度死在了聂政的身旁。
百步穿杨(bǎi bù chuānyáng)
[释义] 百步:一百步以外;杨:指杨树的叶子。在百步之外射穿一片选定的杨树叶子。形容射箭技巧娴熟。
[语出] 《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关羽)带箭回寨;方知黄忠有百步穿杨之能。”
[英译] shoot with great precision
[成语故事]
秦国的名将白起,领兵前去攻打魏国,有个名叫苏厉的谋 士获悉后,赶紧去见周朝的国君,提醒他说: “如果魏国被秦军占领,您的处境就危险了。” 原来,这时周朝的国君名义上是天子,实际上对各诸侯国已没 有管辖权。魏国如被秦国攻灭,秦国的势力将更强大,对周天子的威 胁也更大。周天子问苏厉怎么办,苏厉建议周天子赶快派人去劝说 白起停止进攻,并给白起讲一个故事。 苏厉介绍了一个应该向白起讲的故事: 楚国有个盛名的射箭手,名叫养由基。此人年轻时就勇力过人, 练成了一手好箭法。当时还有一个名叫潘虎的勇士,也擅长射箭。一 天,两人在场地上比试射箭,许多人都围着观看。 靶子设在五十步外,那里撑起一块板,板上有一个红心。潘虎拉 开强弓,一连三箭都正中红心,博得围观的人一片喝采声。潘虎也洋 洋得意地向养由基拱拱手,表示请他指教。 养由基环视一下四周,说:“射五十步外的红心,目标大近、太大 了,还是射百步外的柳叶吧!” 说罢,他指着百步外的一棵杨柳树,叫人在树上选一片叶子,涂 上红色作为靶子。接着,他拉开弓,“唆”的一声射去,结果箭链正 好贯穿在这片杨柳叶的中心。 在场的人都惊呆了,潘虎自知没有这样高明的本领,但又不相 信养由基箭箭都能射穿柳叶,便走到那棵杨柳树下;选择了三片杨 柳叶,在上面用颜色编上号,请养由基按编号次序再射。 养由基走前几步,看清了编号,然后退到百步之外,拉开弓, “嗖”、“嗖”、“嗖”三箭,分别射中三片编上号的杨柳叶。这一来,喝采 声雷动,潘虎也口服心服。 就在一片喝采声中,有个人在养由基身旁冷冷他说: “喂,有了百步穿扬的本领,才可以教他射箭了!” 养由基听此人口气这么大,不禁生气地转过身去问道:“你准备 怎样教我射箭?” 那人平静他说:“我并不是来教你怎样弯弓射箭,而是来提醒你 该怎样保持射箭名声的。你是否想过,一旦你力气用尽,只要一箭不 中,你那百发百中的名声就会受到影响。一个真正善于射箭的人,应 当注意保持名声!” 养由基听了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再三向他道谢。 周天子派去的人,就按照苏厉介绍的向白起讲了上面这个故 事。白起听后,想到要保持自己百战百胜的名气,不能轻易出战,便 借口有病,停止了向魏国的进攻。 这个故事还引申出另一条成语“百发百中”。
班门弄斧(bān mén nngfǔ)
[释义] 班:鲁班;即公输子;春秋时鲁国人。我国盛名的木匠;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头。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语出] 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昨日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英译] show off in the presence of an expert
[成语故事]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实,“班门弄斧”这句成语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雏形了。文学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这样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门,斯颜耳!”意思是说,在鲁班和郢人(也是一个操斧能手)的门前表现用斧子的本事,脸皮也太厚了。
成语典故 篇三
百发百中
【成语】:百发百中
【拼音】:bǎifābǎizhòng
【解释】: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成语故事】:
这故事记载在“史记”这本书中。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对射箭很精明的人,叫做养由基。
养由基小就射箭,能够在一百步远的距离,命中那些只有三、四公分宽度的柳叶,同时,只要旁人指明想射中哪一片柳叶,他都能够很快的把箭射出,而且没有射不中的。因此,人人都夸赞他的箭法,有的人说“百步穿杨”,也有的人说“百发百中”,都是用来形容他射箭的绝技。它的意思是在称赞别人做事要有有效之的把握,有时分析事情,对将来的发展也一如所料。
虽然现代的人们,已经很少人再对射箭会发生兴趣,但是“百发百中”这句成语,可以用在不只是箭术一件事情上,很多事情都可以引用。
例如,喜欢玩箭的人,他的射击技术很高明,他拔出箭,并不需要花时间瞄准,就可以在射程的距离内准确的命中目标,这样,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人的射击术“百发百中”。
又譬如说某人对事物的发展,因为观察很仔细,并且了解它的规律,推断很正确,我们这个时候,也可以说他是“百发百中”。
成语典故 篇四
典源出处
《国语·周语上》:“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 其亡也,回禄信于聆 (qin) 隧。商之兴也,梼杌次于丕山; 其亡也,夷羊在牧。周之兴也,鸑鷟(yuezhuo) 鸣于岐山; 其衰也, 杜伯射王于。”
释义用法
鸑鷟,凤凰一类的鸟。岐山,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周古公亶父把部落从豳迁到岐山脚下建邑,相传有凤凰出现,飞舞鸣叫。后以此典表现盛世将出的祥瑞吉征。
用典形式
【鸣凤】 明·陈子龙:“玉京春暖多鸣凤,大泽天寒独饭牛。”
【鸟鸣高冈】 唐·韩愈:“昔周有盛德,此鸟鸣高冈。”
【岐山闻凤】 元·萨都拉:“岐山过马应闻凤,陈室停辀莫信鸡。”
【鸣凤有岐】 明·李东阳:“鸣凤有岐还盛世,神龟出洛自何年。”
【岐山出凤凰】 元 ·萨都拉:“汉水浮神马,岐山出凤凰。”
成语典故 篇五
《韩诗外传·卷五》里说:“殷可以鉴于夏,而周可以鉴于殷。”意思是:夏禹王开创了夏的天下,传到夏桀王,而被商汤王所灭亡;商汤王建立了殷商,传到商纣王,又被周武王所灭亡。夏的灭亡,本该使殷商引以为鉴,而殷商的灭亡,也可以使周吸取教训。可是自古以来,不少朝代的君王,往往不以前朝的失败为鉴。又说:“前车覆而后车不诫,是以后车覆也。”——看见前面的车子翻了,而后面的车子还不警惕,所以后面的车子也同样翻掉。
刘向的《汉书·贾谊传·治安策》里也说:贾谊上书汉文帝,其中有“前车覆,后车诫…&hellip,励志演讲;秦世之所以亟绝者,其辙迹可见也。然而不避,是后车又将覆也。”
南北朝时,王僧虔《戒子书》也引用道:“吾今悔无所及,欲以前车戒尔后乘也”。这里都有“前车覆,后车鉴(或‘诫’)”的意思。
后来,“前车之鉴”等意思相近的短语便作为一个成语流传了下来。
成语典故 篇六
典源出处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又《汉书 ·公孙弘传》:“弘身食一肉,脱粟饭,故人宾客仰衣食,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
释义用法
公孙弘虽身为丞相却生活俭朴,盖布被,每餐只有一个肉菜,吃粗粮,而对宾客和故旧 却供给衣食。后以此典称颂官员清廉俭朴。
用典形式
【布被】 宋 ·陆游:“公孙分布被,范叔共绨袍。”
【平津肉】 宋·王安石:“虽无北海酒,乃有平津肉。”
【孙弘被】 明 ·陈子龙:“独指孙弘被,仍污庾亮尘。”
【餐脱粟】 宋·苏轼:“未暇餐脱粟,苦心学平津。”
【公孙布被】 宋·苏辙:“京兆牛衣聊可籍,公孙布被旋须缝。”宋 ·陆游:“公孙布被久有味,子敬青毡暖无匹。”
- ·上一篇:介绍北京的英语作文「优秀篇」优秀10篇
- ·下一篇:My Dream英语作文精彩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