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教案优秀7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初中数学教学教案优秀7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篇一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抽象思维趋于成熟,形象直观思维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实践操作、合作交流、归纳概括等能力,能进行简单的推理
二、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第十八章首要节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勾股定理公式的推导、证明及其简单的应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勾股定理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将数与形密切联系起来,为以后学习四边形、圆、解直角三角形等数学知识奠定了基础。它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在数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探索勾股定理的内容并证明,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计算和运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大胆猜想,探索勾股定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逻辑推理的能力。
(2)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过程,并体会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1)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增进数学学习的信心,感受数学之美,探究之趣。
(2)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介绍中国古代勾股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钻研精神。
四、教学难点
教学
探索和证明勾股定理
教学难点
用拼图的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五、教学方法
(学法)“引导探索法”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
六、教具准备
课件、三角板
七、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1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教师活动:出示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徽的图案向学生提问
(1)你见过这个图案吗?
(2)你听说过“勾股定理”吗?
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从现实生活中提出“赵爽弦图”,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同时为探索勾股定理提供背景材料。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实验操作获取新知归纳验证完善新知
教师活动: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探索
学生活动:猜想实验合作交流画图测量拼图验证
设计意图: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动手拼出赵爽弦图,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成就感。通过拼图活动,使学生对定理的理解更加深刻,体会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讨论、交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感受合作的重要性。教学环节3教学过程:解决问题应用新知
教师活动:出示例题和练习
学生活动:交流合作,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勾股定理对实际问题的解释和应用,培养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抽象出几何模型的能力,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数学的本质: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服务于生活,顺利解决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求直角三角形边长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环节4
教学内容:
课堂小结
巩固新知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小结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既引导学生从面积的角度理解勾股定理,又从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关注学生对课堂整体感受,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会收获的喜悦.
通过布置课外作业,给学生留有继续学习的空间和兴趣,及时获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适当的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与指导.
八、板书设计
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和b,斜边为c,那么a2+b2=c2。
九、习题拓展
如图,将长为10米的梯子AC斜靠在墙上,BC长为6米。(1)求梯子上端A到墙的底端B的距离AB。
(2)若梯子下部C向后移动2米到C1点,那么梯子上部A向下移动了多少米?
十、作业设计
1、收集有关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下节课展示、交流.
2、做一棵奇妙的勾股树(选做)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图形;
2、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视图,体会物体三视图的合理性;
3、会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的三视图;
过程与方法
1、 在“观察”的活动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2、 能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3、 渗透多侧面观察分析的思维方法;
情感与态度
通过系列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形成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激发对空间与图形学习的好奇心,逐渐形成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体会从不同方向看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结果。
难点:能画立方体及简单组合的三视图。
教法学法:
①发现式教学法
②动手实践与思考相结合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看录像;
2. 从学生熟悉的古诗入手,观察庐山;
3. 房屋的房型图。
二、观察体验、探索结论
活动1:观察一组图片,找出结论。
活动2:观察图片,注意这些图片的拍摄角度,你能挑出一组三视图的图片吗?
活动3:猜猜看:通过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图片来猜测实物是什么?
活动4:观察下图
如果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看着三个几何体,分别得到什么平面图形?
三。学画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
给出由4个小正方体形成的组合图形, 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并画出相应的平面图形。
如: 从上面看
从左面看
从正面看 从左面看 从上面看
从正面看
做一做:以小组为单位,用6个小立方体块搭出不同的几何体,然后根据搭建的几何体画出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并在小组内交流验证,看谁画的图最标准。而后,全班同学根据某小组画的三视图来组合立体图形。
四、小结与反思:
1.本节课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本节课数学知识对平时的学习生活有何作用?
五、练习与作业:
能力作业:画出我校教学楼的三视图(以面向南为“从正面看”),或者画出你家的房屋(或设计)的平面图。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 篇三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一)内容
概念: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以及能在数轴上表示简单不等式的解集、
(二)内容解析
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相等关系,也存在大量的不等关系、本节课从生活实际出发导入常见行程问题的不等关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不等式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再通过对实例的进一步深入分析与探索,引出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以及解不等式几个概念、前面学过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概念、通过类比教学、不等式、不等式的解、解不等式几个概念不难理解、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又进行数形结合,用数轴来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这样直观形象的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对理解不等式的解集有很大的帮助、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是:正确理解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地表示在数轴上、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不等式的概念
2、理解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3、了解解不等式的概念
4、用数轴来表示简单不等式的解集
(二)目标解析
1、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能正确区别不等式、等式以及代数式、
2、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能理解不等式的解是解集中的某一个元素,而解集是所有解组成的一个集合、
3、达成目标3的标志是:理解解不等式是求不等式解集的一个过程、
4、达成目标4的标志是: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是数形结合的又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学习不等式的一种重要工具、操作时,要掌握好“两定”:一是定界点,一般在数轴上只标出原点和界点即可,边界点含于解集中用实心圆点,或者用空心圆点;二是定方向,小于向左,大于向右、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节课实质是一节概念课,对于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以及解不等式可通过类比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类比教学,学生不难理解,但是对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以及在数轴上正确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课前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动画演示情景激趣
多媒体演示:两个体重相同的孩子正在跷跷板上做游戏,现在换了一个大人上去,跷跷板发生了倾斜,游戏无法继续进行下去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创设情境,从“等”过渡到“不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立足实际引出新知
问题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11︰20距离A地50km,要在12︰00之前驶过A地,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然后小组反馈交流结果、最后,老师将小组反馈意见进行整理(学生没有讨论出来的思路老师进行补充)
1、从时间方面虑:
2、从行程方面:<>50
3、从速度方面考虑:x>50÷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习惯,使他们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对问题解决方法的梳理与补充,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紧扣问题概念辨析
1、不等式
设问1:什么是不等式?
设问2:能否举例说明?由学生自学,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比如:是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
设问1:什么是不等式的解?
设问2:不等式的解是仅此的吗?
由学生自学再讨论、
老师点拨:由x>50÷得x>75
说明x任意取一个大于75的数都是不等式3、不等式的解集
设问1:什么是不等式的解集?<,>50的解、<,>50,x>50÷都
设问2:不等式的解集与不等式的解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由学生自学后再小组合作交流、
老师点拨:不等式的解是不等式解集中的一个元素,而不等式的解集是不等式所有解组成的一个集合、
4、解不等式
设问1:什么是解不等式?
由学生回答、
老师强调:解不等式是一个过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意识、有计划、有条理地设计一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知识、老师再适当点拨,加深理解、
(四)数形结合,深化认识
问题1:由上可知,x>75既是不等式的解集、那么在数轴上如何表示x>75呢?
问题2:如果在数轴上表示x≤ 75,又如何表示呢?
由老师讲解,注意规范性,准确性、
老师适当补充:“≥”与“≤”的意义,并强调用“≥”或“≤”连接的式子也是不等式、比如x≤ 75就是不等式、
设计意图:通过数轴的直观让学生对不等式的解集进一步加深理解,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五)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什么是不等式?
<的解集,也是不等式>50
2、什么是不等式的解?
3、什么是不等式的解集,它与不等式的解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4、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要注意哪些方面?
设计意图: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交流心得,不断积累学习经验、
(六)布置作业,课外反馈
教科书第119页第1题,第120页第2,3题、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作业,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对教学进度和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
六、目标检测设计
1、填空
下列式子中属于不等式的有——
①x +7>
②②x≥ y + 2 = 0④ 5x + 7
设计意图:让学生正确区分不等式、等式与代数式,进一步巩固不等式的概念、
2、用不等式表示
① a与5的和小于7
② a的与b的3倍的和是非负数
③正方形的边长为xcm,它的周长不超过160cm,求x满足的条件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审题能力,既要正确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如“大于(小于)、非负数(正数或负数)、不超过(不低于)”等等,正确选择不等号,又要注意实际问题中的数量的实际意义、
数学初中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设计示例一——公式
教学目标
1、了解公式的意义,使学生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教学建议
一、教学、难点
: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二、、难点分析
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三、知识结构
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四、教法建议
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二——公式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能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公式与代数式的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利用数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已知的公式推导新公式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数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生产实践、
(四)美育渗透点
数学公式是用简洁的数学形式来阐明自然规定,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了色彩斑斓的多种数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公式的简洁美、
二、学法引导
1、数学方法:引导发现法,以复习提问小学里学过的公式为基础、突破难点
2、学生学法:观察分析推导计算
三、、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利用旧公式推导出新的图形的计算公式、
2、难点:同、
3、疑点:把要求的图形如何分解成已经熟悉的图形的和或差、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者投影显示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完成例1解答;教者启发学生求图形的面积,师生总结求图形面积的公式、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代数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有很多应用,公式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在小学里学过许多公式,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公式,教法说明,让学生一开始就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后面利用公式计算感到不生疏、在学生说出几个公式后,师提出本节课我们应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研究如何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公式
师:小学里学过哪些面积公式?
板书:S=ah
(出示投影1)。解释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
【教法说明】让学生感知用割补法求图形的面积。
(二)探索求知,讲授新课
师:下面利用面积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出示投影2)
例1如图是一个梯形,下底(米),上底,高,利用梯形面积公式求这个梯形的面积S。
师生共同分析:
1、根据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要计算梯形面积,必须知道哪些量?这些现在知道吗?
2、题中“M”是什么意思?(师补充说明厘米可写作cm,千米写作km,平方厘米写作等)
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师予以指正并指出,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教法说明】
1、通过分析,引导学生在一个实际问题中,必须明确哪些量是已知的,哪些量是未知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已知哪些量。
2、用公式计算时,要先写出公式,然后代入计算,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出示投影3)
例2如图是一个环形,外圆半径,内圆半径求这个环形的面积
学生讨论:
1、环形是怎样形成的、
2、如何求环形的面积讨论后请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育巡回指导。
评讲时注意:
1、如果有学生作了简便计算,则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没有学生这样计算,则启发学生这样计算。
2、本题实际上是由圆的面积公式推导出环形面积公式。
3、进一步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教法说明,让学生做例题,学生能自己评判对与错,优与劣,是获取知识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试试反馈,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4)
1、计算底,高的三角形面积
2、已知长方形的长是宽的1。6倍,如果用a表示宽,那么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当时,求t
3、已知圆的半径,,求圆的周长C和面积S
4、从A地到B地有20千米上坡路和30千米下坡路,某车上坡时每小时走千米,下坡时每小时走千米。
(1)求A地到B地所用的时间公式。
(2)若千米/时,千米/时,求从A地到B地所用的时间。
学生活动:分两次完成,每次两题,两人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做好后同桌交换评判,首要次可请两位基础较差的同学板演,第二次请中等层次的学生板演、
【教法说明】面向全体,分层教学,能照顾两极,使所有的同学有所发展、
师:公式本身是用等号联接起来的代数式,许多公式在实际中都有重要的用处,可以用公式直接计算还可以利用公式推导出新的公式、
八、随堂练习
(一)填空
1、圆的半径为R,它的面积________,周长_____________
2、平行四边形的底边长是,高是,它的面积_____________;如果,,那么_________
3、圆锥的底面半径为,高是,那么它的体积__________如果,,那么_________
(二)一种塑料三角板形状,尺寸如图,它的厚度是,求它的体积V,如果,V是多少?
九、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课本第___页x、x、x第___页x组x
(二)选做题课本第___页___组x
数学初中教学设计 篇五
知识技能
会通过“移项”变形求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数学思考
1、经历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过程,体会一元一次方程是刻画实际问题的有效数学模型。进一步发展符号意识。
2、通过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体会方程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解决问题
能在具体情境中从数学角度和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
经历观察、实验计算、交流等活动,激发求知欲,体验探究发现的快乐。
教学
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通过移项解 “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活动一 知识回顾
解下列方程:
1、 3x+1=4
2、 x—2=3
3、 2x+0.5x=—10
4、 3x—7x=2
提问:解这些方程时,方程的解一般化成什么形式?这些题你采用了那些变形或运算?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下面请大家解下列方程。
出示问题(幻灯片)。
学生:独立完成,板演2、4题,板演同学讲解所用到的变形或运算,共同讲评。
教师提问:(略)
教师追问:变形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交流。
本次活动中教师关注:
(1)学生能否准确理解运用等式性质和合并同列项求解方程。
(2)学生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变形方向(化成x=a的形式)的理解。
通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回顾利用等式性质和合并同类项对方程进行变形,再现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两边同时乘以(除以,不为0)同一个数、合并同类项等运算,为继续学习做好铺垫。
活动二 问题探究
问题2: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教师:出示问题(投影片)
提问:在这个问题中,你知道了什么?根据现有经验你打算怎么做?
(学生尝试提问)
学生:读题,审题,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1、找出问题中的已知数和已知条件。(独立回答)
2、设未知数: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
3、列代数式:x参与运算,探索运算关系,表示相关量。(讨论、回答、交流)
4、找相等关系:
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表示它的两个等式相等、(学生回答,教师追问)
5、列方程:3x+20=4x—25(1)
总结提问:通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分析时,要经历那些步骤?书写时呢?
教师提问1:这个方程与我们前面解过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发现:方程的两边都有含x的项(3x与4x)和不含字母的常数项(20与-25)。
教师提问2:怎样才能使它向x=a的形式转化呢?
学生思考、探索:为使方程的右边没有含x的项,等号两边同减去4x,为使方程的左边没有常数项,等号两边同减去20。
3x-4x=-25-20(2)
教师提问3:以上变形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等式的性质
归纳:像上面那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师生共同完成解答过程。
设问4:以上解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整理:
通过移项,含未知数的项与常数项分别位于方程左右两边,使方程更接近于x=a的形式。
教师提问5:解这个方程,我们经历了那些步骤?列方程时找了怎样的相等关系?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关注:
(1)学生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设未知数,列代数式,列方程,是否清楚?
在参与观察、比较、尝试、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体验探究发现成功的快乐。
活动三 解法运用
例2解方程
3x+7=32—2x
教师:出示问题
提问:解这个方程时,首要步我们先干什么?
学生讲解,独立完成,板演。
提问:“移项”是注意什么?
学生:变号。
教师关注:学生“移项”时是否能够注意变号。
通过这个例题,掌握“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验“移项”这种变形在解方程中的作用,规范解题步骤。
活动四 巩固提高
1、第91页练习(1)(2)
2、某货运公司要用若干辆汽车运送一批货物。如果每辆拉6吨,则剩余15吨;如果每辆拉8吨,则差5吨才能将汽车全部装满。问运送这批货物的汽车多少量?
3、小明步行由A地去B地,若每小时走6千米,则比规定时间迟到1小时;若每小时走8千米,则比规定时间早到0。5小时。求A、B两地之间的距离。
教师按顺序出示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用实物投影展示部分学而生练习。
教师关注:
1、学生在计算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2、x系数为分数时,可用乘的办法,化系数为1。
3、用实物投影展示学困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鼓励。
巩固“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反馈学生对解方程步骤的掌握情况和可能出现的计算错误。
2、3题的是在新情境中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活动五
提问1:今天我们学习了解方程的那种变形?它有什么作用、应注意什么?
提问2:本节课利用了什么相等关系,来列的方程?
教师组织学生就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小结。
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回答交流,相互完善补充。
教师关注:学生能否提炼出本节课的内容,如果不能,教师则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引导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梳理,以便于学生掌握和运用。
学习者分析: 篇六
1、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①同类项的定义。
②合并同类项法则
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
2、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整理出公式的右边形式。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等号的左边形式和右边形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公式的应用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难点: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过程:
一、试一试
1、设矩形花圃的垂直于墙的一边AB的长为xm,先取x的一些值,算出矩形的另一边BC的长,进而得出矩形的面积ym2.试将计算结果填写在下表的空格中,
2.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吗?
3.我们发现,当AB的长(x)确定后,矩形的面积(y)也随之确定, y是x的函数,试写出这个函数的关系式,
对于1可让学生根据表中给出的AB的长,填出相应的BC的长和面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情况,提出问题:(1)从所填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2)对前面提出的问题的解答能作出什么猜想?让学生思考、交流、发表意见,达成共识:当AB的长为5cm,BC的长为10m时,围成的矩形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50平方米,对于2,可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表意见。形成共识,x的值不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其范围是0 <x <10。对于3,教师可提出问题,(1)当AB=xm时,BC长等于多少m?(2)面积y等于多少?并指出y=x(20-2x)(0 <x <10)就是所求的函数关系式.
二、提出问题
某商店将每件进价为8元的某种商品按每件10元出售,一天可销出约100件.该店想通过降低售价、增加销售量的办法来提高利润,经过市场调查,发现这种商品单价每降低0.1元,其销售量可增加10件。将这种商品的售价降低多少时,能使销售利润最大? 在这个问题中,可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并回答:
1.商品的利润与售价、进价以及销售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利润=(售价-进价)×销售量]
2.如果不降低售价,该商品每件利润是多少元?一天总的利润是多少元?
[10-8=2(元),(10-8)×100=200(元)]
3.若每件商品降价x元,则每件商品的利润是多少元?一天可销
售约多少件商品?
[(10-8-x);(100+100x)]
4.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如果不能任意取,请求出它的范围,
[x的值不能任意取,其范围是0≤x≤2]
5.若设该商品每天的利润为y元,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y=(10-8-x) (100+100x)(0≤x≤2)]
将函数关系式y=x(20-2x)(0 <x <10=化为:
y=-2x2+20x(0<x<10)……………………………(1) 将函数关系式y=(10-8-x)(100+100x)(0≤x≤2)化为: y=-100x2+100x+20D (0≤x≤2)……………………(2)
三、观察;概括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函数关系式(1)和(2),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1)函数关系式(1)和(2)的自变量各有几个?
(各有1个)
(2)多项式-2x2+20和-100x2+100x+200分别是几次多项式? (分别是二次多项式)
(3)函数关系式(1)和(2)有什么共同特点?
(都是用自变量的二次多项式来表示的)
(4)本章导图中的问题以及P1页的问题2有什么共同特点? 让学生讨论、交流,发表意见,归结为:自变量x为何值时,函数y取得最大值。
2.二次函数定义:形如y=ax2+bx+c (a、b、c是常数,a≠0)的函数叫做x的二次函数,a叫做二次函数的系数,b叫做一次项的系数,c叫作常数项.
四、课堂练习
1、(口答)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
(1)y=5x+1 (2)y=4x2-1
(3)y=2x3-3x2 (4)y=5x4-3x+1
2.P3练习第1,2题。
五、小结
1.请叙述二次函数的定义.
2,许多实际问题可以转化为二次函数来解决,请你联系生活实际,编一道二次函数应用题,并写出函数关系式。
- ·上一篇:国内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方案簇新10篇
- ·下一篇:圣诞节游戏活动策划【优秀4篇】
-
-
-
-
-
-
-
-
初中家长反馈意见怎么写 精选
初中家长经常要给孩子写一些意见,下面学好网小编为大家总结了初中家长反馈意见怎么写,仅供大家参考。 家长反馈意见怎么写 对于优等生,优等生一般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学习
初中辅导/2020-12-18 -
初中家长必读:家长反馈意见
家长反馈意见不能写的太直白,又要避免啰嗦,下面学好网小编为大家总结了家长反馈意见怎么写,仅供大家参考。 家长反馈意见范文 在这段时间里,孩子的进步较大。这离不开老师
初中辅导/20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