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7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7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一
教学内容:
青岛版五年制二年级下册第91~92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笔算方法。
2、通过在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感受大海的富饶,感受劳动者的快乐、幸福,懂得劳动创造财富。
教学: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信息及问题板贴。
教学过程:
课前:
1、播放有关《大海》的录像。
2、交流看到了什么。
一、情境引入: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带同学们到海水养殖场去看看,帮助渔民伯伯解决一些问题。
(课件出示情景图)
师:请看大屏幕,渔民伯伯、阿姨们在干什么?
生1:种植海带,放养螃蟹。
生2:运送虾饲料,放养扇贝。
师:再仔细观察,你能发现那些数学信息?
生:每条绳上夹29根海带苗,已夹好3条绳子。
师:根据这组信息,能提什么数学问题?
生:一共夹了多少根海带苗?
师:还有别的信息吗?
生1:一笼养8只螃蟹,共112笼。
生2:可以求112笼共多少只螃蟹?
生3:虾饲料每袋414千克,4袋多少千克?
生4:每笼装125只扇贝,5笼共装多少只?
师:船上有几笼呢?
生:船上3笼,另外2笼正往海里放。
二、解决问题
师:观察很仔细。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板贴海带的信息和问题)
师: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题,课件出示海带的信息图。
师:怎样列式?
生:293
师:你想怎样算?
生1:估算。
生2:我想口算。
生3:还可以列竖式。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生独立计算,师巡视。
师:谁来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我是估算的,29≈30,303=90,所以293≈90。
师:293的准确结果比90大还是比90小呢?为什么?
生:因为29比30小,所以293的准确结果比90小。
师:同学们同意吗?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投影片、小黑板,计数器。
教学过程:
课件导入。
课外小组的同学非常喜欢读书,他们经常在午饭后到小小图书馆里汲取新鲜的养分,看,它们正聚精会神地学知识呢!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看一看。
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1)你们知道小小图书馆的藏书情况吗?(出示统计表。)谁能说说,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2)根据表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呢?
先独立思考,再与小伙伴们说一说。
过渡: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算一算。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1)解决故事书比连环画多多少本。
①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②指名汇报,教师板书236-118=
③看算式,试着估算出得数的范围。
④指名说说估算的过程。
⑤进行计算。236-118怎样计算呢?
请同学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⑥以小组为单位在班内汇报、交流。
(2)提一提。
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求两种书的差 的问题。
①根据藏书情况表,你能提出哪些求差的数学问题吗?
②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③让学生尝试利用已有的知识解答出来。
④指名汇报的`数,并说出计算过程。
3.试一试。
探索减法验算的方法。
(1)出示前两幅图,说出图意。
(2)结合实际讨论:找回32元对不对?
(3)总结减法验算的两种方法。
(4)完成教材第57页的试一试,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算。
4.议一议。
探索笔算减法中连续退位的算理。
(1)讨论300-97怎么算呢?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看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 最简便。?
(2)各小组间交流、汇报。
要求学生汇报时说出计算过程。
(3)强调:笔算减法时,尤其是计算被减数末尾连续有几个0的退位减法,个位不够减,十位是0,要从不为0的数位上退位,0退1后看作9减。
(4)看黑板,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再来说一说。
5.想一想。
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笔算减法的法则。
(1)自己结合学过的百以内数的比算减法法则,试着总结出万以内数的笔算减法法则。
(2)在小组内交流,完善笔算减法的注意事项。
(3)班内汇报:在用竖式计算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4)在下面记一记。
(5)运用笔算法则和应注意的问题独立完成第58页的试一试中的题目,并互相交流计算方法。
6.议一议。
讨论加法算式验算方法。
(1)出示747+87=?独立计算出来。
(2)可以用什么方法验算呢?与同伴互相交流。
(3)汇报验算方法。
学中做
1.完成教材第59页的第1题。
2.完成教材第59页的第2题。
(1)通过动物卡片游戏,练习三位数的减法。
(2)还利用这四个动物卡片,练习列出三位数的加法。
做中得
完成教材第59页的第3题。
先让学生判断这三道题的对错,然后再指出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错误,并改正过来。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三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除法的第二种分法,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几份,也可以用除法计算,进一步认识除法的含义,并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⒉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的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除法的第二种分法及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除法的第二种分法,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几份,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教法学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引入新课
⒈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
⒉分小圆片:教师拿出8个小圆片。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另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使学生知道,教师把小圆片先拿2个分给一个同学,同时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另一个同学,再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三个同学,最后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四个同学。也就是每2个小圆片分给一个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观察出:8个小圆片,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4个同学。
想一想:刚才老师是怎样分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二、新授
⒈出示教科书第19页的例题5.
⑴教师: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
⑵用自己的学具动手摆一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有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
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的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⑶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怎样?
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⑷指导算式的写法。
①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是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
板书:20÷4=5
②让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可以分成5份)
③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被除数、除数、商。
⑸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并认识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⒉练习:教科书第19页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每堆有几个小圆片?可以分成几堆?(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
怎样列除法算式?(要摆的小圆片是12个,除号前面写12,每堆6个,除号后面写6,可以分成2堆,等号后面写2)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2除以6等于2)再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2按照每6个一份可以分成2份)
⒊练习:教科书第19页做一做的第2题。
三、巩固练习
⒈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4题。
要分的糖葫芦有几串?那被除数应该写几?每个小朋友2串糖葫芦,表示什么?除数应该写几?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商应该写几?
完成后要学生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⒉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⒊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的第6题。
要求学生认真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然后再列式。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板书设计
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20 ÷ 4 = 5
被除数 除数 商
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可以分成5份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2、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教学:
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法: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将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引导中探索,探索中发展,发展中提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谈话:同学们,新的学期已经开始了几天,我们的学习生活正逐渐步入正轨,今天,老师要请你们帮忙,为老师评选一名数学科代表。
教师出示评选条件:
1、数学成绩先进。
2、数学成绩一般,但非常希望能努力学习就会有回报。
3、愿意为大家服务,乐意为数学老师服务。
师:你想谁当数学科代表?(学生自由发言并说出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筛选出两位学生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如张三、李四。
二、互动新授
1、学习用记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1)收集数据。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通过筛选选出了两位合适的同学,那么,这两位同学哪个更合适呢?我们要从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你有没有合适的方法?
学生讨论,说说选择的方法。
教师提问:用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举手统计的方法可行吗?为什么?
小结:举手投票,存在很多人情因素,有时会出现其他同学不公平、不服气的`情况,影响同学之间的和睦相处,那有没有更公平、公正的方法呢?(学生自由发言。)
出示小精灵的话:可以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能担任科代表。
教师讲解投票的方法,拿出准备好的小纸张,从黑板上选一个你心目中的科代表的名字。
学生动笔写,将写好的纸张折好,由小组长收上来。
(2)学习记录方法。
教师将收好的纸张放在讲台桌上。
师:现在老师要从这些纸张里拿出一张,报出名字,同学们要想办法把它记在纸张上,老师报一个,你记一个,一直到把这些纸张记完。请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统计数?(提示学生:纸张很多,报得又很快,必须抓紧时间统计,超卓能分工合作。)
指名学生说,肯定学生的方法,如画“○”、画“∣”、画“正”等。及搜狐请方法独特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记录。
讲述:记录完的讨论一下,哪种方法记得既清楚又方便,将不同的方法展示在黑板上让大家瞧一瞧。
完成统计表。
姓名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五教学目标: 1. 认识和理解逻辑图式。 2. 在游戏流程中,能根据预先给出的专业指令进行加法和减法的分析和运算,并正确记录。 3. 经历自己选择、自我设计、自主探索的开放式学习过程,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 4. 提生的反应能力,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 教学: 逻辑图式,专业指令的运用,学会一种记录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逻辑图式,专业指令的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游戏棋、数点块、逻辑图、记录表等。 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知(贴近生活现实,引发学生共鸣) 师:老师知道大家很喜欢下游戏棋,今天我们就先一起来下游戏棋。一边下一边想,下棋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学知识。 (同桌下游戏棋) 师:请大家谈谈游戏棋中的数学(实物投影仪显示游戏棋盘) 生:“小心马路游戏棋”中,如果进入9号格就“违例驶入停掷一次”,假如同学掷的3和6,我就比他少行了3+6=9(格)。如果我已行到88号格,数点块掷了6,那么88+6-90=4,90-4=86,我就退到86。 师:小朋友不只会下游戏棋,还在游戏棋中找到了好多数学知识,真不错。 我们刚才看到,游戏棋有好多种,不同的棋盘有不同的规则。下棋时必须依从规则。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副新的棋,请大家找一下,它与我们刚才下的棋有什么不同? (多媒体显示:逻辑图式,记录表。规则:1. 本棋由2~4人合作下。 2. 先掷三个数点块,再将掷出的点数造一个三位数。 3. 依从图内指示加或减。 4. 将得到的结果登入表格。) 二、领悟新知(初次探究,整体感知) 师:小朋友找到了新棋与其它棋的不同地方,大家也一定想在新棋上下棋。老师请教一下小朋友,下棋前应该做些什么? 师:谁来说说这棋怎么下? (学生自由发言) 师:对棋盘和规则有什么问题要问? (学生自由提问,提出的问题由学生或老师解答) 师小结:经过大家的思考和讨论,我们已知道新棋的下棋方法。下面就请一个座位上的小朋友合作下新棋。 (学生二人一组下棋) (抽几个组演示下棋的过程) 师:小胖和小丁丁今天和我们一样,也在新游戏棋上下棋了,我们来看一下他们是怎样下的。 (多媒体演示) 师:看了以上几个小组下的棋,你喜欢哪个组的下棋方法?谈谈你的想法? (学生自由发言,争辩) 学生归纳:下游戏棋的方法: 1. 用三个数点块掷出点数。 2. 根据掷出的点数造一个三位数,并登入表内。 3. 如果造出的三位数大于500,就减去350。如果造出的三位数小于500,就加上350。 4. 把计算结果登入表内。 三、运用新知(再次探究,拓展新知) 1. 比较大小 师:小朋友在下新棋时,动脑筋、想办法,解决了问题,学会了新本领,真能干。现在老师请大家再下一局棋,然后比较一下谁得到的结果最大?谁得到的`结果最小? (多媒体出示教材第1题) (学生交流,师将学生所讲结果分别板书于最大结果和最小结果栏) 2. 活动 师:刚才大家找到了自己一局棋中的最大结果和最小结果,而且我们看到各局中的最大结果和最小结果是不同的。那么大家认为在这副棋中有没有最大结果和最小结果? (媒体出示教材第2题) 师:下面我们来一个。请大家以四人一组去找,看哪一组找得又快又准。 (交流评价,对答案正确的小组给予表扬,对优胜组进行奖励。) 四、深化新知(求异探寻,发展知识) 师:小朋友,我们下的游戏棋有不同的棋盘,这是叔叔阿姨们设计的。今天,我们可以用我们知道的新棋的许多特点,来设计一张新棋盘,当一个小设计师,好不好? 学生四人一组设计棋盘。 展示设计的棋盘。 评奖。 五、总结 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下新棋,而且还设计了新棋的棋盘,这些棋盘设计的很有特色,希望小朋友在课后继续研究新棋和创造新棋,设计出更多的好棋。 课时厘米的`认识 篇六教学要求: 1、 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百”,初步认识计数单位“千”,并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的数位顺序。 2、 通过动手实践操作,使学生初步理解整百数的含义,并能进行正确的读写。 3、 使学生会品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百”和“千”。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难点: 借助计数器掌握三位数的数法,并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关系”的理解。 教具准备: 计数器、方块模型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最大的一位数是多少?加上1位是几位数? 2、按照10、20、30……的规律要全体学生数到90,再数91、92……99。再加上1所得的和是几位数? 3、怎样数一百以后的三位数?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出示小方块模型图,一个一个地数,从1数到10,教师板书:10个一是十。提问:十里面有几个一? 出示十个木块一条的实物或图片,一十一十地数,从10 数到100,提问:一百里面有几个一?几个十? 板书:10 个十是一百。 (2)出示把10个小木条换成由100小木块排成的一层木块,说明数大些的数,可以一百一百地数,从一百数到九百。 提问:九百里面有几个一百?再添上一个一百是多少? 板书:10 个一百一千。 (3)全班同学齐读教师板书的内容 教师说明百和千是新认识的'计数单位,它们是相互紧邻的邻居,又称它们是相邻的计数单位。板书:相邻 (4)让学生看课本例子1的插图,齐读结语并回答: 十里面有几个一?十和一有什么关系? 一百里面有几个十?百和十有什么关系? 千和百之间是不是十进关系?为什么? 板书:一-----十------百------千。 10 10 10 (5)小结: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都是十进关系。 2、小结:掌握计数单位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十进关系,根据需要可以用不同的计数单位来数数。 三、写、读整百数:一千 1、 计数器拨珠。 (1) 出示计数器,请学生说说已知的数位排列顺序。 (2) 想一想:你能在计数器上表示出400吗? (3) 说明:计数器上表示几百,就在百上拨几个珠,就表示几个百。 (4) 练习:拨一拨200、600、1000。 2、 写数。 (1) 怎样来表示我们刚刚拨的数呢?个位和十位上的0写不写? (2) 根据计数器上拨珠的情况,请学生写数,指名板演。 (3) 在百位上再添上一百,提问:此时是几个百?也就是多少? (4) 想一想:一千该怎样写? 3、 巩固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1—3题。 四、整百数加、减整百数 1、 出示小猴图,请学生说图意。列出算式,想想该怎样计算? 2、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五、巩固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5、6题。 六、全课总结。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七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联系具体情境认识厘米,建立初步的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能合理估计一些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相关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准备: 教具:Flash课件,刻度清晰的尺。 学具:学生每人一张练习纸、一把学生尺,每两人一个学具盒(内含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橡皮、方格纸、图钉、回形针、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统一标准。 1。 (电脑显示)故事情境:珠宝在哪里? 出示黑猫警长图,认识他吗?黑猫警长是破案的高手,让我们一起来跟随黑猫警长破案。 2。为什么白猫战士没找到珠宝呢?小朋友来分析分析看。(学生分析原因。) 3、说明: “白猫战士”脚长,“一只耳”脚短,正是因为它们度量的标准不同,所以同样走5个脚长,量出的长度是不一样的。 说明:在度量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得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就是长度单位。 二、统一标准,建立表象。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个——厘米。厘米就藏在小朋友的尺子上。请小朋友拿起尺子,看一看,(实物投影学生尺)瞧,这样的一段长度就是1厘米。(师剥下1厘米:0—1) 请小朋友像老师这样把1厘米的小棒模型请下来。看一看,1厘米有多长? 2。初步感知1厘米。 (1)游戏:和1厘米交朋友。 接下来,我们就和1厘米来交个朋友,看谁能很快地记住1厘米有多长。(学生操作) (在黑板上贴出1厘米)你觉得1厘米这个新朋友怎么样? 说明: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2)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找一找,在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先找一找,再用小棒比一比验证一下。 交流展示。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食指的宽度大约1厘米;方格的一条边大约1厘米等。 3。用1厘米测量。 橡皮的长度大约有几个1厘米呢?请小朋友四人小组合作,用1厘米的小棒量量看。 汇报交流,引出尺子。 三、观察尺子,认识厘米。 1。认识尺。 尺是量长度的工具。对比你手中的尺子,它还少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揭示: A。数 尺子上有哪些数呢?我们把他们请上来。 B。刻度 这些长短不一的竖线就叫刻度。0所对的刻度就叫刻度0,1所对的刻度呢? C。 cm 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在尺子上一般用英文字母cm表示。 2。认识1厘米。 (1)请小朋友拿出你的尺子,先仔细观察,再用铅笔尖指一指:从哪儿到哪儿是1厘米?(如: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说明:像这样,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1)1厘米我们会找了,2厘米你也能找一找吗? (2)你还能在这把尺子上找到几厘米呢?同桌指一指,说一说。 (3)全班交流。 说明: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四、动手实践,学会测量。 活动情境:小蟋蟀跳远比赛。 1。量几厘米。 (1)小蟋蟀们至少要跳过几厘米才能过关呢?(学生动手测量) (2)展示交流:你从刻度几量到刻度几?(刻度0—3。) (3)想一想: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注意什么? 2。量大约几厘米。 (1)3只小蟋蟀分别跳了几厘米呢?小朋友来量量看。 (2)认识大约6厘米。 说明:2号和3号的长度都不是正好6厘米,但是很接近6厘米,我们就可以说是“大约6厘米”。 3。画几厘米。 (1)学生画7厘米的线段。 (2)交流:你从刻度几画到了刻度几? (3)同桌互相检验。 五、巩固拓展,活化应用。 1。用断尺量。 小蟋蟀的尺子断了,用它还能来量长度吗?怎么量? 2。变式练习。 宝盒里的项链有多长?你是怎么看的? 3。学习估测:奇妙的“身体尺”。 六、回顾总结,拓展。 1。回顾:小朋友,今天这节课咱们和谁交上了朋友?关于这个新朋友你了解了些什么? 小结:我们知道了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在尺子上刻度0—刻度1的长度是1厘米;还知道有很多物体的长度是大约1厘米。 2。游戏:眼力大比拼。(学生动手操作) 3。拓展:在长度单位这个大家族里,厘米只是其中的一个成员,还有很多成员等着和你交朋友。其实10厘米的长度就是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把10个这样的长度单位连起来,就又得到一个长度单位。这些长度单位叫什么名字呢?它们有多长呢?和我们今天认识的1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留到以后的数学课上再来研究。
学习阶段:
学习方式:
辅导课程:
已有
同学浏览观看
- 最新资讯 -
免费预约试听
免费预约成功后,将获得免费试听课程
联系电话
短信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