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高中政治教案(优秀6篇)
以“政治课程标准”为宗旨,适应新课程改变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正确把握政治学科特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积极地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感谢您的阅读,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优秀高中政治教案(优秀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案模板高中政治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理解和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行为交往方式、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及特点;通过列举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感知文化的影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透过具体的文化现象概括出文化对人的影响的内容及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丰富的文化生活材料入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正确对待各种文化现象,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教学
【难点】.
教学: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教学难点: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而持久的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讲授】探究活动。
◇导入新课:
展示气质类型试试结果,提起学生情趣,并依此作为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的切入口。
◇新课讲授
教师:为什么不同的同学测出来的气质类型都会不一样?一个人气质的形成受什么因素影响?
学生:回答(略)
(展示图片)家庭、社会以及学生参加体艺节运动会的图片
教师: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一个人在一个文化环境中生活中的久了,就会沾染那样的文化。在我国:东北人勇敢豪爽;广东人精明强干;江浙人温婉细致;山东人既传统又豪爽,而山西人则憨厚朴实。
人们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在不同文化活动的影响下,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反映出很大的差异。
◇合作探究一:
古代妇女的“三从四德”: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现代男人“三从四得”:女朋友出门要跟“从”,女朋友命令要服“从”,女朋友讲错要盲“从”;女朋友化妆要等“得”,女朋友花钱要舍“得”女朋友生气要忍“得”,女朋友生日要记“得”。
为什么古代和现代男女交往方式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分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回答。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时代不同了,观念变了,价值观不同了。价值观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合作探究二:
我现在要在我们班上做个调查:你们当中有多少个人在上初中之后拥抱过异性?为什么很少甚至没有呢?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因为中国的礼仪文化中没有这种见面礼节,在中国文化中只有恋人与夫妇才会拥抱,一般人之间的见面礼是握手而没拥抱。但在西方,拥抱则是一种常见的见面礼。这说明风俗习惯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
◇合作探究三:记忆大考验,是否还记得《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说明文化程度在影响人们的交往。(在白板上勾勒出学生找的关键词)
◇合作探究四:
“o”是什么?数学老师说零,英语老师读作元音字母,语文老师认为是句号,音乐老师则把它看作停顿。
面对同一符号,各位老师的认识竟然有如此差异。你能否解释这是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回答
学生:回答(略)
教师:因为他们知识素养或知识结构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
◇合作探究五:
孙中山和毛泽东在中国革命道路的实践上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
学生:
教师:孙中山代表的是资产优级,毛泽东代表的是无产优级,价值观不同所以在中国道路的选择上不同。
优秀高中政治教案 篇二
国内高中政治课一等奖教案及点评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教学设计
湖南省株洲市醴陵一中田锋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相结合。开发多种课程资源,将知识的传授过程转变为知识的生成过程,使学生在知识的生成和构建过程中,积极思考,增强辩证思维能力。紧扣时代特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知识探究、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有机统一,力求实现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剖析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的实例,领会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列举具体事物,在判断分析中理解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并进一步把握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走出判断新旧事物的认识误区。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三大领域来认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变化与发展的分析判断以及知识网络的构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并能用发展的观点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从对苏南模式的分析讨论中,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理解和谐社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关注社会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
【教学】
发展的实质。
本框中心内容是讲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而理解发展观的关键是对发展实质的理解,只有理解了这个问题,才有助于认清发展与运动、变化之间的关系,确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难点】
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容易理解,但在实际生活中却难以区分和把握。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错误标准,而且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和欺骗性,如果不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就难以分辨和认识其错误的实质。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一、激发思维,引入课题
(1)展示资料:《南京长江大桥:炸还是不炸?》(学生对此发表个人看法)
(2)针对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归纳,让学生初步体会“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一哲学道理。
(1)以生活中带有思辨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开启学生思维,较快地进入课堂情境。
(2)学生讨论后体会到“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道理,教师引出本课课题。
二、合作探究,构建知识
(1)结合南京长江大桥炸与不炸的讨论过程,引导学生体会到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并结合人类的进化图,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同时,进一步从三大领域列举相关事例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整个世界都是变化发展的。
(2)提供背景资料(六幅图片:春夏秋冬四季更替;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袁世凯复辟
帝制;超级杂交水稻亩产突破847公斤;从单一GDP到绿色GDP核算体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判断上述哪些事物属于“发展”,进而认识到发展与运动、变化的区别,得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再次分析上述六幅图片,在分析过程中体会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并掌握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4)学生动笔,自主构建本课知识网络,教师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予以完善。
(1)通过引入课题情境的再利用,引导学生从三大领域归纳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结论,并能结合实际说明,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方法。
(2)根据教师所提供的资源,学生合作交流,作出判断,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知识的生成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3)学生总结本课学习知识,构建知识体系,理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并为后续活动奠定基础。
三、学以致用,走出误区
(1)播放Flash情景小品《传统与时尚的冲突》。
(2)学生思考讨论,评析小品中的相关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对传统与时尚的看法。
(3)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进一步归纳出判断新旧事物的错误标准。
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现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思维,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客观全面地分析社会生活,进一步深化对本课知识的认识,走出误区。
四、拓展,提升自我
(1)展示《人民日报》评论文章《苏南模式下的环境之痛》,学生畅谈感想。
(2)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以网民身份,发Email到省长信箱,为江苏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3)展示新苏南模式典范――昆山的相关材料,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实际意义。
结合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发展观点的理解有新的提升,进一步体现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科学性。《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教学点评
严伯霓
1.凸显学科理念,落实三维目标。以“激发思维,引入课题――合作探究,构建知识――学以致用,走出误区――拓展,提升自我”为教学流程,既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也达到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目的。
2.体现互动生成,尊重学生主体。通过教师提供资源,创设情境,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到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观点,并通过共同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超级杂交水稻等具体事物,进一步认识到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感悟知识的生成过程。
3.开发课程资源,启迪哲学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把生活与哲学、课外资源与教材资源结合起来,并充分开发和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通过制作FLASH短片,让学生在情境中展开对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的思考讨论,走出判断新旧事物的认识误区。
4.发挥德育功能,培养高尚情操。紧密结合南京的生活实际,以南京长江大桥炸还是不炸的争论激发学生思维,进而上升到哲学角度来思考;通过学生对苏南模式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不足:本课教学对于教学突破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还可选择更有针对性、更具趣味性的案例和情景等教学资源,进一步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和亲和力,更加水到渠成地突破和难点。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重庆外国语学校肖志农李静
一、本课地位
本课内容为《文化生活》(人教版)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五课“文化创新”的第二框。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既是一个社会热点,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在前面的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基本明确了文化的交流、传播和发展,也明白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创新。那么,怎样进行文化创新便是本课探讨的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难点和落脚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文化创新过程中要认识、处理好的两对基本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分析判断能力:结合具体实例初步具备分析判断文化现象中的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高雅与庸俗等的能力。
(2)实践探究能力:在合作、探究中体验生活、生成认识、构建知识的能力。
(3)思辨创新能力:结合具体实例初步具备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提出富有创意的方案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关注世界文化发展。
(2)积极参加文化学习、创作活动,具有积极学习借鉴各民族文化优点,特别是对中华文化发展创新的态度。
(3)要坚持辩证的观点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反对文化生活中的“守旧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三、难点
:
(1)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处理好的两对关系。
(2)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坚持的正确方向。
难点:
(1)如何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2)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四、教学构思
(一)设计理念
(1)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和主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地学习,体现新的学生观。
(2)教学过程中引导同学们观察文化现象、体验矛盾冲突、引发辩证思考、合作探究解决、生成构建知识、启发正确观念、反思践行提升,体现新的学习观、知识观。
(3)教学过程中大胆突破教材局限,重新生成和整合知识结构,从中国和世界两个角度深化对文化正确方向的理解。
(4)教学过程中以典型的文化现象――“奥运会开闭幕式”的品评、设计、展示等活动贯穿始终,充分发挥和体现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变的方向和特点。
(5)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热情,通过文化创新途径的实践与探索培养同学们的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法学法
(1)教法:情景教学法、实践探索法等
(2)学法: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等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活动内容
活动形式
活动目的
品
评
与
思
辩
课前视频:《茉莉花――文化南京》
观看视频
感受南京独特的文化内涵,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提出探讨课题:文化创新的途径。视频内容: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中国文艺表演
观看视频
在极其富有争议的视频欣赏、玩味中,积累复杂的情感体验,等待宣泄。
自由辩论:
正方:惊喜多过遗憾
反方:遗憾多过惊喜
即席辩论
在民主与开放的自由辩论中,让学生初步领会到文艺表演无论是惊喜多过遗憾,还是遗憾多过惊喜,都需要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中找到平衡点,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合
作
与
探
究
体
验
与
践
行
现场调查:
1.您最想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看到什么?
2.您最不想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看到什么?
3.你希望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有什么突破?
现场调查
为模拟设计“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收集素材。
理论储备:教材及温馨提示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整合文本,生成知识,为创意做好理论储备。
感悟经典:《他山之石―开幕式精彩瞬间》
观看视频
借助极富视觉冲击力、情感震撼力的视频,激发学生激情创意的灵感。
创新设计:设计点火仪式和开幕式片段
合作探究
结合实践调查、理论准备以及“他山之石”的启发,写出具体创意片断。
创新与竞争
创意展示
分组展示
分组展示创意片断,说明元素取舍和使用。
创意比拼
分组对决
自评,陈述本组构思中精妙之处;互评,修缮别组构思中的瑕疵。通过自评互评让学生发现文化创新应该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文化创新的根本源泉是社会实践。
生成与构建
构建体系:在学生自评与互评基础上的点评总结生成文本的体系创建
知识小结
知识结构图(见板书设计)
六、板书设计
七、资料链接
温馨提示(一)北京奥运会
开幕时间:208月8日20点(考虑时代风貌、现代气息)
主会场:中国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注意主办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展示)观众:几十亿中、外观众(考虑中外观众的需求)
主题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集中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和普遍价值观――团结、友谊、进步、和谐、参与和梦想,表达了全世界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追求人类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望。)
三大理念: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
(绿色奥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科技奥运体现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和谐;人文奥运则体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甚至国与国之间和谐等。)
温馨提示(二)“北京奥组委”开幕式创意方案征集要求
1、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中国风格、人文风采和时代风貌;
2、蕴含“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
3、传播奥林匹克精神,营造欢乐友好的奥运庆典氛围,为与会者创造出四海一家的感受;
4、促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谊;
5、创意方案的艺术表现形式要创新,并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展示奇思妙想,令人耳目一新。
八、教后评价
今年10月18日,本节课在参加了“国内第四届思想品德、思想政治优质课评选活动”的高中组现场授课,受到评审组和现场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荣获国内一等奖。国内盛名特级政治教师、本届优质课高中评审组主任沙福敏教师在总结大会上对本堂课的创新设计和教学方式作了全面的介绍和高度的评价。她总结到:“从教学方式的选择与教学实效性的关系来看,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正是课堂改变中出现的可喜的现象,它已经改变了教师一人讲、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说是异彩纷呈,但是教学方式的选择必须把握好教师教学的核心主旨,离开了教学主题,教学的任何形式都是不可取的。要真正记住有实效性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一定要防止偏离主题的形式化。这次比赛我们看到了启发讲授式,合作
高中政治优秀教学设计 篇三
《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及国际竞争的实质,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关心祖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命运的民族责任感,以及热爱和平,维护本国利益和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统一的理念。
2、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忧患意识和勇于挑战意识。
教学
教学、难点
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伴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国际格局相应的发生重大变化。各国之间将呈现怎样的关系呢?下面就学习这方面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 透视世界若干力量中心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4页,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当今世界正在形成的政治经济力量中心反映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这与二战后形成的美苏对峙两极格局有明显不同。这种局面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中国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在当今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1、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苏对峙为标志的世界两极格局。
(2)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105-106页内容,思考所提出的探究问题。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欧盟成员国的增加,有力的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使欧盟成为多极化力量中头等实力单位,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俄罗斯当今的实力虽有所削弱,但仍具有巨大的经济科技潜力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其大国地位不容置疑;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目前正在保持经济大国基础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3)目前世界正在形成的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大国和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同盟军。
(4)世界多极化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
2、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国际竞争
(1)伴随着世界多极化进程,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
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许多国家都在调整目标,力图为自己确立有利态势。美国极力维护其世界超级大国地位;日本和德国正努力跻身政治大国行列;中国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竞争的意义:世界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由于世界多极化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因而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总之,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长期存在,这是影响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一个基本因素。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21世纪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1、国际竞争及其实质
世界格局的变化,各国目标的调整,形成了国家间既合作又竞争的局面。要对话与合作,不要对抗与冲突,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各国人民要求友好相处的呼声日益高涨。国家间在加强合作的同时,竞争也在加剧。
国际竞争表现在各个领域,有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等。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106页“点评”内容,了解什么是综合国力?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即物质力和精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这些物质力量是基础。其中,经济力和科技力已经成为决定性的因素。文化、经济、政治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突出,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106页“相关链接”内容,了解各国是如何展开竞争的?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当今世界,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关心的问题,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多地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世界多数国家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制定发展战略,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2、加快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107页图表,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发展才是硬道理。大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国家实力,这是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当前,我们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尤其要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学习了世界多极化趋势,以及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通过学习深刻领会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国际机遇和挑战,对于维护和实现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等,有重要意义。
课余作业
分析讨论,面对当前的国际形势,我国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
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
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案优秀 篇四
一、教材分析
1.对教学目标的理解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国家性质和人民的范畴,懂得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知道人民和公民的区别,知道公民权利受法律确认,理解我国公民权利得以实现的法律保障体制的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主人翁地位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对人民、公民、我国国体等概念的理解、辨别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牢固树立人民是我国国家的主人的观念,增强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和作为国家小主人的自豪感。使学生树立认真学法、守法,依法维权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2.对教学的认识
【教学】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公民权利的法律保障体制。
【教学难点】公民和人民的区别与联系。
二、学生分析
1.针对的问题:
国家性质、公民、人民、公民基本权利及其保障体制等概念和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平时虽有所接触,但非常有限,往往是一知半解,特别是从法律角度的理解更是非常缺乏,另外,初中生是弱势群体,又缺乏法律知识,当权利受到侵害时,不知道如何去保护。有的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了,但顾虑到对方是成年人,甚至是家长和老师,所以只好忍气吞声,用法律维权的意识比较淡漠。
2.学生的需要
作为当代中学生了解自己国家的国家性质、能区分公民与人民的不同,树立起公民权利受法律保障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是一个合格公民所必需的常识。
三、综合设计思路
1. 情境激发入新课
播放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视频片段。(附录2)
引导思考回答:听到毛主席这铿锵有力的声音,国内人民在欢呼雀跃,从心底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为什么?
教师小结:新中国的成立宣告,倍受压迫剥削的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新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导入新课。
2. 畅所欲言话主人
(1)讨论交流:你感受到或你了解到有哪些事物或事例可以体现出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观察硬币上的国徽:理解国徽的内涵。由此引申出我国的国家性质和人民范畴这一知识。
3.人民公民我来辨
设问:你是人民的一员,但你同样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那么人民和公民是一回事吗?
在学生阅读教材及教材漫画、讨论回答的基础上,请学生每人画一幅体现公民与人民关系的图示。
4. 公民权利谁赋予
设问:人民是国家的主人,那么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谁赋予的呢?
学生回答——宪法和法律。引导学生用宪法中的条文来印证自己的回答。
总结出公民权利、公民的基本权利两个概念。强调公民权利是宪法和法律确认和赋予的。
5.公民权利谁保障之“你猜我猜谁是保护神”
课堂活动:猜一猜谁是保护神?
出示与未成年人保护法、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婚姻法等所保障权利相关的法制漫画四幅。学生分析与漫画反映权利相关的的法律保护神是谁。
总结并引导学生理解立法保障的含义。
6.公民权利谁保障之“你说我说话维权”
课堂活动:列举自己或他人合法权利受到侵害后是如何维权的案例。
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并明确维护合法权利最有力的武器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总结引导学生理解司法保障的含义。强调宪法是权利保障体制的核心。
7. 总结升华“法斗士”
播放Flash“法斗士”,引导学生讨论回答Flash所反映的道理。
总结升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法律是保障人民权利的法宝,是我们维权的利剑。当你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勇敢地拿起这把利剑,你便是一位“法斗士”。
四、教学中存在的疑问
教材中出现的很多知识均较抽象,初二学生还较难接受,如人民民主专政、人民和公民的区别等。另外教材在阐述“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时,P5最后一段由“人民”引入到“公民”感觉比较生硬和突然。教学时如何处理比较自然是一个问题。
高中政治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1)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3)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理解:(1)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2))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2、能力目标:(1)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2)比较、分析的能力;(3)抽象思维能力。?
3、态度、价值观目标:本课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二、教学的、难点: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及主要代表观点
三、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学生讲坛”提前布置,由2名学生在收集资料,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分别讲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相关知识,教师在此基础上补充。
(提示:观点介绍中要把握基本观点、观点的局限性、代表人物或是盛名命题举例等三个方面)
(一)唯物主义
1、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A.基本观点――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B.局限性
a.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b.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C.代表人物――古希腊的泰勒斯、阿那克西米尼、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集大成者);在中国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代表人物是王夫之、范缜、张载等。举例:泰勒斯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阿那克西米尼认为“空气”是世界的本原;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的本原;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西周时已形成的“五行学说”,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到后来宋明时期张载、王夫之等哲学家提出的“元气学说”,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元气”。万物气聚则生,气散则死。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A.基本观点――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它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直观猜测的缺陷,有了科学的根据,并用这种物质观批判宗教唯心主义,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
举例:又称资产优级唯物主义,产生17世纪英国,发展于18世纪法国,到达顶峰是19世纪德国
B.局限性
a.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
b.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唯物的(“意见支配世界”)
C.代表人物――霍布斯、培根、洛克、狄德罗、霍尔巴赫、费尔巴哈等人
举例:这种机械性的特点典型地表现在关于“人是机器”的论述之中,他们的分析方式是: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利维坦》“物质世界是一个大机器,是各种机械的集合,一个活生生的人也不过是一架完全按力学规律运动的机器而已,心脏不过是发条,神经不过是游丝,关节不过是些齿轮,甚至连欲望、忿怒、爱情、恐惧等情感活动,也是纯粹机械原因引起的。”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案优秀 篇六
【生活情境链接】申纪兰,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当有
人问她,能连续当选一至十一届国内人大代表,靠的是
什么?她认真地说:“靠的是说老实话,要不是人民信任
我,要不是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这个普通农民怎么
能当选这么多届人大代表?”“我是农民代表,我要为农
民代言。我要了解他们的愿望,反映他们的困难和心声。”
“当选一届人大代表已经不容易,我能连任十一届,这里
面都是人民对我的希望。”
申纪兰为什么要为农民代言,为什么要了解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反映他们的困难和心声?
【说课要点】(教师用书独有栏目)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从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入手,了解人民代表大会以及人民代表的有关知识,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层层深入,让学生逐步探讨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由于本课知识比较琐碎,在授课时可以进行一定的整合,例如,可以按照以下线索讲解人民 人民代表 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学习本课时,可以通过具体的事例分析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也可以指导学生撰文“一府两院”,让学生掌握人大代表的产生及职责,分析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认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好制度,坚定热爱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信念。
首要课时 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学习目标导航】
内容目标 提示与建议
引述宪法规定,明确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1.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国内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一府两院”是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
2.撰文:“假如我是人大代表”。内容涉及人大代表的产生及职责,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人民民主的真实性、广泛性。
【课前自主预习】
一、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
1.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人民怎样当家作主:通过民主选举选出各级人大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国内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
3.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1)国内人民代表大会
①性质:国内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
②地位及其与其他的关系:国内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地位,其他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③职权:国内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④常设机关:国内人大常务委员会是国内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在国内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国内人大的部分职权由国内人大会行使。
(2)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①性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是本行政区域内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②职权: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并由它监督实施。
③与国内人大的关系:与国内人民代表大会—起构成了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
【请选择】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
①国内人民代表大会 ②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③人民代表大会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而它又分为国内人大和地方人大之分,所以①②③切合题意。④错误,它将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混为一谈。
答案:A
二、肩负人民的重任——人大代表
1.人大代表的性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2.人大代表的产生和任期
(1)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
(2)国内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每届任期五年。
3.人大代表的义务
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4.人大代表的权利
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在国家权力机关行使国家权力,除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外,还享有提案权和质询权。
【请选择】在我国,人大代表的权利有
①审议各项议案权 ②表决各项决定权 ③提案权 ④质询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人大代表的权利主要包括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和质询权,故①②③④都是。
答案:D
【课堂合作探究】
一、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
【情境创设】3月5日至13日,十一届国内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听取和审议通过了《政府工作的报告》,《人民法院工作的报告》,《人民检察院工作的报告》。
会议听取和审议了_政府工作报告等活动说明了国内人大行使什么职权?
提示:决定权和监督权。
【知识归纳】 (1)产生: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由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出人大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2)性质: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国内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
关。
(3)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在同级国家机构中居于地位。
(4)构成:人民代表大会包括国内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
(5)职权:人民代表大会具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国内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
【辨别比较】(1)正确区分“人大代表”与“人民代表大会”两个概念。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由人民选举产生,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的监督。人大代表享有的权利是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提案权和质询权;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具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
(2)正确区分“国家权力机关”与“权力机关”两个概念。在我国,国家权力机关是指国内人民代表大会,权力机关是指国内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犬会。
(3)国内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是立法机关;省、直辖市的人大及其会具有制订地方性法规的权力,不是立法机关。
(4)国内人大没有起草制定宪法的权力,世界各国的成文宪法一般都规定设立宪法特别起草和修改委员会。国内人大会没有修改宪法的权力,宪法的修改,由国内人大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国内人大代表提议,并由国内人大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5)区分人民代表大会的四个“权力”的关键是看内容。①如果是关于法津的立、改、废的决定则是立法权;②如果是对干部进行任免的决定则是任免权;⑨关于“一府两院”及其工作人员的年度工作报告或审查则是监督权;④审查、审议上年度的工作报告是监督权,批准、通过本年度的工作报告(将要执行)属决定权;关于国家大政方针、重大事项、规划的通过是决定权。
【学以致用】(?海南?10)为督促和支持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依法行政,推进我国义务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9月,国内人大会执法检查组分赴黑龙江、湖北、云南等省对当地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这标明
①行政机关必须向国内人大负责 ②必须贯彻依法治国原则
③国内人大具有执法和检查职能 ④人大会是人大权力机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具有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和立法权,不具有执法和检查职能,故③的说法错误;人大会是人大的常设机构,故④的说法错误;排除含③④的选项,本题选A项。
答案:A
【迁移训练】(2009?试卷?28)1989年,第七届国内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这是一部里程碑式的法律,标志着“民告官”有了法律保障。此后,国内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会又通过了国家赔偿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等多部法律。上述法律有的由国内人民大会通过,有的由会通国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过。国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国内人民大会的
A.领导机关 B.常设机关 C.执行机关 D.监督机关
解析:依据教材知识,国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国内人民大会的常设机关,再国内人大闭会期间,国内人大的部分职能由国内人大常务委员会行使。所以上述法律有的由国内人民大会通过,有的由会通国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过。
答案:B
二、人大代表
【情境创设】广东省人大代表、省委书记汪洋参加
人大会议小组讨论时,鼓励基层代表要敢于“为民请命”,
“要学会抢话筒”。每一位来自基层的人民代表,都要认 识到群众推举自己当代表,就有义务有责任替社会公众
尤其是社会低层的劳动群众说话,在适宜的场合特别是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上,公开地大胆地反映人民大众的疾
苦、愿望与诉求。
问题:人大代表为什么要“为人民说话”?
提示:①从人大代表的产生来看,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举出人大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②从人大代表的职责来看,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人大代表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③从人大代表的职权来看,他拥有审议权、质询权、提案权和表决权来更好的为人民说话。
【知识归纳】(1)法律地位: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2)产生和任期: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有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两种方式。国内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每届任期五年。
(3)人大代表与人民的关系:人大代表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的监督。
(4)权利: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①在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时,除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外,还享有提案权和质询权。
②提案权是指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议案。
③质询权是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政府机关的工作提出质问,并要求答复。
⑸义务: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 ·上一篇:幼儿园家长会讲话稿(优秀9篇)
- ·下一篇:广播稿【优秀7篇】